内蒙之行的余韵,总在心头萦绕不散。那片铺展至天际的草原、呼伦湖泛起的粼粼波光、藏在梦境里的木刻楞小屋,还有草原上眼眸明亮的姑娘、胸膛宽阔却藏着柔情的汉子,以及驯鹿湿漉漉的鼻尖蹭过掌心的温度……这些鲜活的画面,让我忍不住重翻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再次读来,更觉这部茅盾文学奖佳作的分量——文字里的山河与人生,直抵人心最柔软处。


此行最庆幸的,是最后一天踩着时间的尾巴去了根河。原以为根河源国家湿地公园不过是寻常景致,便只留了一天时间,却没料到光是沿着园区主线路开车游览,就得耗上四五个小时。身为“南方小土豆”,我们算是被这片土地的辽阔结结实实地“上了一课”:最后只敢浅浅逛一小段便匆匆返程,回到酒店时已近午夜十一点半。可这份奔波格外值得——穿行在广袤的森林与草原间,看多样物种在自然里自在生长,更想起《额尔古纳河右岸》里写的最后的游牧民族:鄂温克人,他们生活在森林深处,和驯鹿为伴。

读迟子建的文字,苍凉里裹着细腻,温柔中藏着力量。书里的鄂温克人,美丽的女子守着篝火缝补兽皮,勤劳的汉子顶着风雪狩猎觅食,可在大自然的伟力面前,他们的身影又如此渺小无助。养育一个生命要耗尽心力,失去一个生命却只在转瞬:一场突如其来的雷击、一次寻常的外出觅食、一个陌生人的意外闯入……,都可能带走一个鲜活的生命。我们常说人在大时代变革中微不足道,可在看似平淡的日常里,面对那些猝不及防的意外,又有谁能真正力挽狂澜?就连传说中能呼风唤雨、起死回生的萨满,在亲人一个个离去时,也只能攥着无力的双手,任悲伤漫过心头。原来人生从不是“得到”的盛宴,每一份渴望的达成,背后都藏着不为人知的代价。

我始终偏爱这样厚重的作品,就像《人世间》,读罢总让人沉下心来思考。它们不像快餐式的文字,而是像冬日里的暖茶,慢慢浸润心灵,带来疗愈与慰藉。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五味杂陈的容器,装着幸福、快乐,也盛着悲伤、痛苦,没有谁的人生是绝对的幸运,也没有人的人生是完美的。每个人的生命中都有缺憾,不过是有人在意相聚的温暖,有人在意事业的成功,每个人的所得和失去,各不一样。
我们都曾期盼过“要什么有什么”的人生,可世间哪有这样的圆满?就像书里那句戳心的话:“你去追跑了的东西,就跟用手去抓月光一样,你以为用手抓住了,可仔细一看,手里是空的!”人这一生,本就是世间的过客,财富、功名、利禄不过是暂时保管的物件,走的时候终究都是孑然一身。

或许,生命的意义并不止于“拥有”,而更在于“体验”的深度与温度。每一次流泪,每一刻悲伤,每一回欢喜,每一段疼痛,都是生命赋予我们的独特礼物。走过内蒙的辽阔,才懂得天地之无垠;读过岁月的诗行,才明白时光之珍贵。于是渐渐领悟:活着,就是要珍惜当下所拥有的一切——无论是一阵清风、一个拥抱,还是一瞬宁静、一段深情。唯有用心经营每一个此刻,才不负此生,不负遇见
(图文:林 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