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的风穿过备勤楼的走廊,带着初秋未凉的余温,也捎来新一月的气息。推开监区大门前,我深吸一口气——不是往常的紧张屏息,而是试着给重复的日子拆一份“心情礼物”,在重复的日常里,寻些温柔的力量。
晨检时的“细节放大镜”,成了今日份的小确幸。往日里总盯着“风险点”的目光,今天多了些温度。翁征警官在核对服药名单时,特意叮嘱“老病号”多喝温水,那句“张嘴看看”里藏着不掺假的细心。出工时,瞥见“编制内”的狸花猫正蜷在操场晒太阳,分监区长说这小家伙是防鼠患的“秘密武器”,生硬的安全守则突然有了生动注脚。那些曾让我们神经紧绷的“安全过敏源”:一半截口罩鼻夹、洗发液里的弹簧,如今更像需要温柔安放的碎片,每妥善处置一件,都成了给自己的安全感勋章。

教育谈话的间隙,解锁了“情绪急救包”的新用法。面对反复违规的罪犯,往日的烦躁涌上来时,我试着做了3分钟深呼吸:按腹吸气4秒,屏息2秒,缓呼6秒,薄荷清凉油的气息里,紧绷的肩颈慢慢放松。轮到与李某谈话,想起林善明警官的“博弈智慧”,我不再急于说教,而是听他讲起对家人的牵挂,未了递上一张便签:“把顾虑写下来,下次我们一起想办法”。原来改造不是“硬碰硬”,温柔的坚持里藏着更有力的力量。

午休时的“正念小憩”,让重复的日子有了刻度。不再无聊的打发时间,而是专注地喝一杯水:看阳光透过玻璃杯折射出的光斑,听吞咽时的细微声响,连窗外的鸟鸣都分出了三种调子。游振琳警官昨天排查时,林某犯跛行的脚悄悄换了边,一句“你转移了吗”竟让对方红了脸,这种“鹰一样的敏锐”,原是在无数次观察里练出的默契。我们笑着交换“工作小成就”,原来同事间的共鸣,是最好的解压剂。

黄昏点名,成了一天里的“高光时刻”。看着队列里有人悄悄挺直了背,想起老民警付明春说的“把平凡事做好就是不凡”。那些被我们记在心上的细节——谁的家人寄了信,谁的自考成绩过了线,都在悄悄“发芽”。指挥中心的监控大屏渐次亮起,与远处的晚霞连成一片,这时更加体会到:我们守的不仅是安全防线,更是无数家庭的团圆希望,就像黄鸿清警官用日记本点亮的那些迷途归灯。
下班时想起监狱的标语“你是什么人?这是什么地方?你来这里干什么?”,今天的我有了新答案:我是守护者,在这重生之地,做点亮微光的人。十月的风里,藏着不期而遇的温柔——那些细节里的坚守,那些共情中的成长,都是上班路上最珍贵的礼物。明天,还要带着这份心情,继续出发。
(张雄亮 王炜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