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苑丨岁月征程,初心如磐——一份送给建阳监狱75周岁的特殊礼物
来源:建阳监狱 时间:2025-08-18 09:07

四十多年前的事,多是从采访里听来的。那些具体的细节已难清晰描摹,只能说,望着眼前的一切,恍惚间仿佛能看见当年老同志的模样。风卷着花香漫过指尖,忽然就想起头山的晨雾:四十年前,我踩着露水去监区的路上,总撞见宋世木老书记蹲在田埂上抽烟,烟袋锅里的火星在雾里明明灭灭,像极了那时我们心里的光。

1979年欢送宋世木同志合影

今年是建阳监狱75岁生日。退休,许多数字渐模糊,可掌心的茧子记得开山镐头的沉,裤脚的泥渍记得洪水里浪头的急,领口的汗碱记得织布机轰鸣里,多少人用青春焐热的黎明。这些散落在时光里的记忆片段,是我送给曾经战斗过的监狱最好的生日礼物。

75年不算短,足够让荒坡长出稻田,土坯房换成指挥楼,田头警察的草帽变成智能巡检终端。但有些东西没变:任成贤带着七人建监时的赤诚,还在年轻民警的警徽上亮着;宋世木带领民警肩扛手挑的号子,正化作监控大屏前无声的坚守。我想顺着时光的纹路,把这些藏在岁月褶皱里的故事摊开——不为怀旧,只为让后来者知道,脚下的每块砖都浸着前人的汗,眼前的每缕光都连着最初的火。

建阳监狱梁㘵农场土楼一角

镐头与铁轨:在荒地上种出明天(1950-1963)

1950年的闽北山区,风里还带着硝烟味。建阳(南平)专署劳改大队就在这样的年月里扎下根,像石缝里的种子,凭着韧劲顶开岩层。那时哪有监狱的模样?童游的织布厂是漏风的瓦房,水南的砖瓦厂靠人拉肩扛,梁㘵农场的田埂上,民警和罪犯同吃同住。老队长说,最苦是办厂初期为让上千张嘴吃上饭,老一辈带着罪犯开荒种粮,白天挥锄头,晚上围油灯学政策。织布厂缺棉纱,就翻山越岭去邻县换;砖瓦厂烧不出好砖,“老干部”蹲在窑边三天三夜不闭眼。就是这样工农并举的笨办法,把六个分散的农场、工厂拧成一股绳,为后来的福建省第二监狱铺好了第一块基石。

建阳监狱原梁㘵大队大门老照片

1955年冬天,该是这些故事里最亮的一笔。省里抽调罪犯参加鹰厦铁路建设,老民警带着队伍钻进武夷山深处。没有机械就用钢钎凿、肩膀扛,隧道里缺氧就轮着冲;桥墩要填方,就腰系草绳在悬崖上打炮眼。干事老王为护松动的脚手架,被滚石砸伤腿,躺半个月就拄拐回工地,说:铁路早一天通,山里人早一天见世面。

后来我总想,那条横跨闽江、穿越海峡的铁路,不仅是铁轨铺就的通途,更是老一辈用信念铺就的坐标——他们或许不懂初心使命,但认准为国家干事,就愿把血汗洒在这片土地。

山风和号子:把荒山凿成家园(1963-1975)

1963年深秋,任成贤一行人到曼头山,手里只有批文和棉被。他们在山坳搭草棚,白天勘察,晚上就点着煤油灯写报告。有人水土不服拉痢疾,有人被毒虫咬得满身疮,却没人提回去。老任常说:监狱是国家的刀把子,刀要快,就得有人肯磨。

梁㘵关押点全景

这把磨出锋芒,离不开宋世木这样的拓疆者那一年我到他的家采访他的时候,他激动得话都说不出来。想到了曼头山、说到童游、讲到了梁㘵、大山坪两个农场,他泪流满面、无法表达,等他稍微平静时弄明白,曼头山监区(现在的监狱总部)是他带人六年来的——用良田换坡地,用水渠换石料。他身上总带着伤,手上的茧比磨盘硬。一次暴雨冲垮墙基,他跳进泥水徒手堵缺口,天亮被拉上来时冻得嘴唇发紫,还笑:没事,明天再砌,比今天牢。他老伴跟我讲的细节,每次想起来都心紧。连续三个春节,宋老在监区过,煮碗面条算过年,隔铁丝网看远处烟花;女儿来探亲,过童游桥遇大风,娘俩差点被吹进河,是路过的罪犯伸手拉了一把。他心里哪有家啊?老太太说时含泪,却带着骄傲。那时的民警,谁不是这样?被叫做田头警察,警服发白,裤脚沾泥。农忙时跟罪犯插秧,汛期扛沙袋守河堤,晚上备课教罪犯认字。有顺口溜说宁嫁泥瓦匠,不嫁劳改郎,可就是这些被嫌弃的人,把万亩荒山变良田,把手工织布做成产业福建省第二监狱换成更响亮的建阳劳改支队

小湖关押点全景

1973年秋,大批罪犯从童游搬到曼头山,仅留下集训队与一中队(竹器),宋老站在新门楼前对山风喊:咱们有家了!风里飘着新割的稻子香,那是比任何赞歌都动人的回响。

洪水与勋章:在风雨里站成标杆(1975-2010)

1975年的更名,像号角让建阳监狱踏上新征程。成了全省唯一关押重刑犯的监狱,担子更重了。但老一辈的硬骨头精神没丢——1988年评上省级先进企业,厂长捧奖状说:这是无数通宵换来的1989年升格正处级,老政委在大会说:级别高了,腰杆要更直

1987年机关搬曼头山,童游点的1000多名犯人也跟着搬迁。卡车装文件柜、送犯人路过曼头山泥泞小路有的老同志站路边看,有人抹泪:住了三十年,舍不得啊。但车子走,没人回头——他们知道,往前走才有更好的明天。

1994年福建省建阳监狱更名挂牌仪式人员合影

1998年6·22洪灾,是刻在我们这代人骨子里的记忆。凌晨暴雨如瓢泼,童游监区水涨至胸口,梁㘵农场围墙塌六十多米,大山坪稻田成汪洋。我在大队当教导员,喊民警手拉手往楼上转移罪犯。年轻干事小李背腿脚不便的罪犯跑,被浪头打翻三次,胳膊划大口子,血混泥水淌,愣是没松手。三天三夜没人合眼。领导在水里指挥,女同志烧姜汤,退休老同志扛铁锹来。洪水退去满目疮痍,监区的红旗却还在飘。后来司法部表彰,八大队记集体嘉奖,小李他们授了功。但我们知道,真正的勋章是洪水没冲垮的信念,是危难里拧成绳的力量。

1998年6月监狱领导参加洪灾善后清理工作

再后来,曼头山建起指挥情报中心大楼,监控屏幕亮了,特殊学校办了,罪犯学电脑、考技能证。2010年全监集中关押,我站新监区岗亭前,看智能门禁打开,忽然想起宋老用手丈量土地的样子。

灯火与传承:把初心交给明天(2010-至今)

退休前最后一次值勤在2020年春节。疫情突至,年轻民警连夜返岗,有的才二十出头,带着稚气,却学前辈把警徽擦亮,防护服穿成铠甲。民警小张,家在本地却两月没回。晚上排队用监区固定电话联系家里时,一米八的大个子流着眼泪:妈,没事的,关键时刻,咱警察得站最前面。我听见这话鼻子一酸——原来那些年挂在嘴边的话,真像种子在他们心里发了芽。

2020年建阳监狱组织疫情防控演练

这些年监狱变化太大。安防成铜墙铁壁,改造用大数据,年轻民警是大学生,会心理学、懂信息化。可每次回去,总觉熟悉——监控室熬红的眼,和宋老田埂上的坚守一个模样;教罪犯技能的耐心,和老民警油灯下备课一个温度;疫情防控的请战书,和鹰厦铁路的誓言,有同样重量。

75年了,建阳监狱像老樟树,根系在岁月里扎得深,枝叶向新时代伸展。从田头警察智慧战警,变的是装备手段,不变的是一代代传下的劲——对党忠诚,对事业执着,对责任担当。这大概就是新垦精神:荒地上种希望,风雨里守信仰,把平凡日子过成经得起回望的时光。

建阳监狱2023年民警荣退仪式

寄望:给年轻的你们

前几天翻旧物,找出磨破的工作笔记,夹着片曼头山的稻穗,是2010年集中关押那天摘的。看着金黄颗粒,忽然想对年轻民警说几句心里话。

你们赶上好时候,有智能装备、规范制度,不用啃窝头、睡草棚。但请记得,舒服日子不是天上掉的,是前辈们一砖一瓦盖的流血流汗拓的,是洪水冲不垮、困难压不倒的信念撑的。

希望你们守住那份。对罪犯改造,要讲法律,也要有温度——当年老民警田埂上教认字,不是应付任务,是真信人能变好。这份真心,比高科技管用。

希望你们扛住那份。监狱工作是特殊战场,没硝烟却有风险。监控前的分分秒秒,教育时的字字句句,都连着安全、系着正义。别嫌琐碎,别怕辛苦,老一辈能在洪水里站稳,你们也能在新时代站牢。

希望你们接上那份。我们老了,但精神不老。看你们疫情里逆行、岗位上钻研,就知建阳监狱的接力棒交到了靠谱人手里。大胆闯、创新,把这里建得更好,让新垦精神在你们手里开更艳的花。

窗外茉莉又开了,香气漫过稿纸,像极了曼头山清晨的味道。75年的故事太长,三言两语说不完,但那些藏在岁月里的初心、坚守和热爱,早已融进监狱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

年轻的同志们,这片土地记得我们的奋斗,也会见证你们的辉煌。往前走吧,带着老一辈的期盼,带着新时代的担当,让建阳监狱的明天,比昨天更亮。

 

作者:蔡树兴(建阳监狱退休民警)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