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江之畔,潮声不息。一场为艾滋病感染罪犯(下称“艾感罪犯”)教育改造注入科学内核与人文温度的探索新篇,正由闽江监狱民警们郑重书写。若沿闽江奔涌的轨迹逆流而上,澄澈江水在群山褶皱间蜿蜒穿行,宛如一位沉默的见证者,悄然指引着我们拨开岁月的迷雾,探寻那段镌刻着忠诚与坚守的岁月印记。

九龙溪位于闽江上游,清流监狱旧址坐落于此。旧址中有座两层楼高的自建房,是我省首个专押管理艾感罪犯的单位——清流监狱直属六中队,也是全国首批独立关押艾感罪犯的专管监区之一。
缘起清流,探索之路自此启
“当年,所有人都不了解艾滋病,医疗条件也有限,投身艾感罪犯教育改造、医疗救治工作前,我们民警也做了很多心理建设。”原清流监狱医院院长、现闽江监狱特殊病犯(HIV)监区警务技术三级主任范训淼回忆道。

在医疗技术并不发达的年代,监狱民警如何与“艾”相处,危险?恐惧?还是敬而远之?
对于他们来说,管理教育艾感罪犯的难度不仅比普通罪犯大得多,还存在着职业暴露风险。范训淼至今还清晰地记得,首次与艾感罪犯郭某的对话。隔着防护玻璃,郭某怒吼:“嘴上说得好听,要改造我们,为什么还穿防护服?”

厚重的防护服、特制的防传染手套、钢化玻璃墙……最初的防护措施,民警是安全了,但与罪犯管理距离却更远了,改造氛围越发严峻。于是,监区紧急开会讨论,经科学研判,向监狱请示拆除所有隔离设施,仅保留使用一层口罩,这个举动震惊了整个监区。
自此以后,监区实施管理改革:“无防护服接触、无差别对待、不放弃任何一人”,延续至今。同时,在多年改造实践中,还推出“监规回炉”制度和新入监艾感罪犯“8+8+1”规范化教育模式,即8项基础规范、8项队列动作、1套太极健康操,逐步完善艾感罪犯全流程教育改造体系。监区民警也在老一辈的管理经验基础上,秉持着“以改造人为宗旨”的原则,逐渐寻得走进艾感罪犯内心世界的“钥匙”。
坚守初心,疗愈救赎绽荣光
2017年,原清流监狱直属六中队整体纳编到闽江监狱,合并组建特殊病犯(HIV)监区。同年10月,监狱正式以监区编制优化整合民警队伍。新支委班子的组建和新老民警的融合,迅速为这支队伍注入新鲜血液和强大动能。
“我们民警的构成,应该是省内众多监区里平均年纪最大的,八成民警工作年限在15年以上。”高一鸣,原清流监狱民警,现闽江监狱特殊病犯(HIV)监区管教、二级警长,从原来的见证者到后面的参与者,他全程亲历了特殊病犯(HIV)监区的发展,深刻体会民警改造管理上的不易。

艾感罪犯服药不是小事。长期服药会使其产生耐药性,因此各阶段,每名罪犯的药物和药量各不相同,“送药到手、看药入口、咽下再走”是基本要求,每日领药后,医护民警们会仔细检查全体艾感罪犯的口腔,严格落实这项管理制度。

在集中关押艾感罪犯的环境里,民警职业暴露的风险是社会层面很难想象的。“相处久了,我们有时会忘记他们是艾滋病人。”与普通罪犯相处无异,在日常改造中,民警们会拍一拍他们肩膀,鼓励他们认真改造;非遗技艺习练中,手把手指导每项动作规范;熟练地走进监舍,顺势检查各类物品……现如今,我们知道艾滋病不会通过日常接触传染,但是在早几年,这些做法是需要很大勇气。

监区民警称,将敏感多疑、悲观厌世的艾感罪犯改造成守法向上的正常人,是一件非常有成就感的事情。罪犯方某接受记者采访时坦言,自己从初入监时的茫然、害怕、抵触,到现在积极改造的转变,源于意识到民警们的良苦用心。
“民警是真心为我们着想,帮我们修复家庭关系,向家人普及艾滋病知识。在亲情帮教时,家人向我张开怀抱那一刻,我真的很感动。我一定好好改造,未来也一定遵纪守法。”
微光如炬,薪火相传赴使命
从清流调整至福州,初期,家人异地而处、孩子就学困难等现实问题,曾让个别原清流监狱民警感到困扰,闽江监狱党委及时体察警情,加大从优待警力度,极大激发民警干事创业热情。
“我刚入警时,就听说了特殊病犯(HIV)监区民警的事迹。”民警黄锦鑫说道。近年来,有不少青年民警主动加入到这支队伍里,他是其中的一员。现如今,他担任监区的“法治宣传员”,将高墙内的故事传播至社会,呼吁关心关爱艾滋病患者的同时,也警示大众要禁毒防艾,提高法治意识,远离违法犯罪。

涓涓细流汇江海,点点微光聚星河。闽江之畔万千支流,蜿蜒而出,带着清泉的澄澈与奔涌的力量,一路接纳溪涧、汇聚活水。这支队伍的成长,亦是如此。
二十载传承,两代民警用信仰照亮高墙,这支特殊队伍用专业与温度,正书写着特殊人群改造的福建答卷。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