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金点子”|改造记录本,在一问一答中走向新生
来源:闽西监狱 时间:2023-05-24 16:00

 

  一本改造周记录本承载着罪犯改造的心路历程,包教民警在其中的点评和鼓励都是一次良好的互动,本子虽小,作用却大,民警执法的温度和力度通过这座“桥梁”与罪犯教育改造联结起来,用这种既有温度又有法度的力量引导罪犯改过自新。

诗中的答与和 

  “老树枝头争未秋,尘埃未入舞难休。明朝纵使天边落,亦是人间一叶舟。”

  “枯木争春事未休,尘埃未入枝难收。不问明朝何处落,但在人间一世游。”

  这是在一本改造周记录本上的答与和,在这背后是一场监狱民警对罪犯的精准施教。

 

  闽西监狱六分监区罪犯戴某服刑多年,年迈体弱,对改造并不在意,常常发一些“有命改造、无命回家”的牢骚,对民警的教育置若罔闻。戴某自认为有一些文化,爱写一些诗抒发郁结。包教民警吴相秋发现他这一爱好后,便以此作为转变他的突破口,对其诗句进行答和,同时进行点评。一次次笔尖上的交流,让戴某放下了心防,在民警的引导下,他的心态也积极了起来。

 

  在一次队列训练后,戴某在周记录本写下了《训练场》——“越野归来身带风,摸爬滚打又腾空。操场更是磨刀石,砺我人生第一程”,他还在“学到了哪些新知识、悟到了什么道理”这一栏写下了“价值由自己决定”的感悟。脱胎换骨的戴某在“想对警官说点什么”栏目郑重写下了“谢谢您的教导”六个大字。

照片背后…… 

  “爸爸妈妈,你们看到了吗?这张相片上有我折的被子,我现在收拾东西可厉害了,等我出来帮你们收拾房间……”伏案写信的是罪犯杨某,他在信中向父母诉说着自己的改变和悔悟。

 

  杨某因年少无知在风华正茂的年纪锒铛入狱。在一次亲情电话中,杨某得知母亲每日为其入狱之事食不甘味、寝不安寐,情绪波动起来,改造也开始敷衍,民警及时对其开展教育,但效果一般。

  在一次审阅改造周记录本时,包教民警苏思源看到了杨某写下的这样一段话:“以前在家,床乱糟糟的样子总被父母嫌弃。如果他们知道我能整理得这般清楚、干净,会很欣慰吧?现在的我却在这高墙内,让他们伤心。”便点评道:“学习叠豆腐块、整理衣物、摆放生活用品,要把这儿作为你堕落的终点,一切都将重新开始!亲人们没有因为你犯错而放弃你,因此,你更加不能消极沉沦,要珍惜悔过的机会,安心改造,重塑新生,争取早日回归家庭。”

 

  苏思源将杨某折叠成豆腐块标准的被子拍了下来,并将相片给了杨某,鼓励他将自己的转变和奔赴新生的决心用信件告知家人。杨某在民警的循循善诱下,恢复了改造的动力和决心,走回了正确的改造道路上。

(阙炎辉 苏思源 兰鑫华)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