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
“我都快忘记爸爸长什么样了。”
“这户人是蹲过大牢的,快走快走。”
“我们不招有前科的工人,去去去。”
如今
“爸爸,今晚你给我讲故事,好吗?”
“小陈,喝口水,谢谢你又帮我搬东西!”
“林师傅,有了你的手艺,我这回头客都多了!”
这一幕幕的转变
正是闽西监狱构建
“周期覆盖、多方协同、社会参与”
假释回访机制的真实写照
叩响亲情之门 唤醒温暖港湾
入监服刑四年多,因改造表现良好而获假释的庄某怀揣着对温暖家庭的期待回到家中,然而现实却冰冷刺骨。妻子满脸疲惫,八岁的儿子对他感到陌生,在很长的时间里躲着他。“我以为认真改造,就能回到从前……”在第一次假释回访电话里,庄某向民警哭诉。
针对庄某的困惑,回访组民警评估其入狱前后情况,认定修复亲情是庄某新生的关键,于是,携手检察官上门“家访”。检察官向庄某妻子阐明完整幸福的家庭对孩子成长的意义;监狱民警拿出庄某在监狱中书写的19封未寄出的道歉信以及精心制作的“亲情任务清单”。看着这些物件,庄某妻子的眼泪夺眶而出。在近期回访时,庄某脸上满是幸福,他自豪地向民警分享:“我儿子这次又考100分啦,还让我签名!”曾经疏远的亲情被重新唤醒,如今已成为他新生的坚实依靠。
驱散歧视阴霾 融入烟火人间
据陈某回忆,假释回家本是件高兴事,可邻里们投来的目光却满是嫌恶与戒备。更让他难过的是,有次停水,他本想帮隔壁独居阿婆储水,没想到阿婆见他过来,立马关上了门。这一举动像一把锐利的刀,刺痛他的心。
“感觉自己像个怪物,被所有人唾弃……”在回访民警面前,陈某双手紧揪衣角,多年牢狱生活都没让他落泪,此刻却几近崩溃。对此,回访组民警迅速行动,带着陈某在监狱中的悔过书和表现记录找到社区主任,剖析他难以融入社区的原因,共同为陈某“量身定制”回归计划。
社区建议其去参加公益活动,用行动证明自己。起初,陈某在公益活动现场局促不安,只能拿起扫帚埋头清扫街道。“小伙子,辛苦了!”一位路过的大妈说道。这简单的话语如春日暖阳,驱散他心头的阴霾。此后,分发物资、照顾孤寡老人,他都全力以赴,还主动参加“现身说法”活动,分享自己的经历。从质疑到赞叹,他成功融入社会。
点亮技能之光 铺就自强之路
投出数十份简历石沉大海,就业的大门仿佛对他紧闭,家庭重担压在他肩头……本以为假释后能迎来新生活的林某,被现实泼了一盆冷水,窘迫的生活让他甚至动了再次违法的念头。
幸运的是,回访组民警及时将他“拽”了回来。针对林某的机修专长,民警与司法局取得联系,为他争取到了在职业技校接受系统培训的宝贵机会。林某也不负众望,在技校里认真学习,成功取得了专业证书。
有了证书后,林某再次向各个招聘公司投递简历。最终,一家汽修厂向他伸出了橄榄枝。林某十分珍惜这个机会,每日早出晚归。凭借扎实的技术和肯钻研的劲头,他从初入厂时的新手成长为技术骨干,靠双手蹚出“新生路”。
下一步,闽西监狱将持续完善“监狱主导,家庭、检察院、社区、司法局多方协同”的假释回访机制,为假释罪犯精准“号脉”、靶向“开方”,解决假释罪犯家庭、心理、就业难题,努力将一件件冰冷的案底翻转为滚烫的新生履历!
作者 | 吴文勇 马超群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