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身份信息怎么变成死亡了?”今年4月,闽西监狱即将刑满释放的罪犯金某,被恐慌笼罩——这位69岁老人的户籍早在2015年就被注销了,而注销原因一栏,赫然写着“死亡”。
若以“死亡”之身走出高墙,他该如何安身立命?回归社会的路,难道在第一步就堵死了?
跨越千里
寻找“消失的他”
金某,2006年2月因贩卖毒品罪被判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同年3月收押服刑。在近二十年的铁窗生涯里,他几乎与外界断了联系,无家人接济、无亲情电话、无会见记录。
从福建到吉林,上千公里的距离,让民警走访变得困难重重。金某本人对家人的信息也已经模糊不清,民警手上没有任何有效的家属联系方式。
“必须在他刑满释放之前,帮他把‘身份’找回来!”分监区民警态度坚决。他们首先联系了吉林当地的司法所安置办,却被告知因年代久远,金某的身份信息无法查询,寻亲线索再次中断。
柳暗花明
“死亡”背后的真相
困难并没有让民警退缩。他们转变思路,将目标锁定在金某吉林老家的公安机关。经过多方辗转和不懈努力,终于联系上了当地派出所户政科。
原来金某入狱后音讯全无,家人无奈之下向当地派出所报案。随着时间的推移,漫长的“失踪”状态也在法律程序上被推定为“死亡”,户籍也因此被注销。更令人唏嘘的是,金某的母亲和大哥也相继去世,家中人事已非。
“重生”之路
温情铺就归途
确认了金某的身份和现状后,分监区民警与当地派出所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沟通。民警详细说明了金某的服刑情况、改造表现以及即将刑满释放面临的现实困难。在闽西监狱的积极协调和吉林省公安厅的高度重视、牵头推动下,当地公安机关启动特事特办程序,着手为金某恢复户籍。
今年7月,这位老人双手颤抖,接过印有“金某”名字的户口本,眼里涌动着复杂情绪——有难以置信,有失而复得的激动,更有重获“身份”的欣喜。“感谢警官为我恢复了身份,这对我来说是重生,更是新生!我一定牢记教诲,出去后,好好做人,不辜负警官对我的改造与帮助!”
不久后,一封感谢信和一面写着“执法有温度 服务为人民”的锦旗,从遥远的北方寄到闽西监狱。金某的故事,正是监狱民警践行改造宗旨、用心用情铺就新生之路的生动缩影。
文案 | 李必胜 高捷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