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离开浪浪山,是不是该出去闯闯……”这句话戳中了无数人的内心。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可能被困在各自的“浪浪山”——迷茫、挣扎,渴望走出去,渴望被照亮。
闽西监狱刑满释放人员陈某,也曾是这样一只“小妖怪”,因犯错而坠入人生的低谷,困在高墙之内。近日,闽西监狱民警收到了一封他的来信:“家里很暖,妈妈做了我最爱吃的红烧肉,爸爸给我倒了杯酒,什么都没说,但我们碰了杯。我正在找工作,这次,我会一步一步踏实走。谢谢您,带我走出浪浪山。”
是妖是怪又怎样?
陈某是家中独子,父亲从小对他寄予厚望,希望他考上重点大学。然而高考放榜后,那张阴沉失望的脸,成了他多年未散的心结。
大学毕业后,陈某经过多轮面试进了一家“传媒公司”,却没想掉入骗局,背上了8万元的债。信用卡还款日日益逼近,他不敢跟家里开口,走投无路之下,伸出盗窃的手。
第一次入狱,刑满回家,父亲没看他一眼,只冷冷说了一句:“我没有你这种儿子。”之后的日子,是更长、更冷的沉默。没过几个月,他再次犯罪,因抢劫罪二进宫。
这一次,他觉得自己再也出不去了——不是被铁窗困住,是被贴满身的标签困住,被父亲的否定困住,被自己巨大的羞愧困住。他变得沉默、易怒,抗拒改造,仿佛认定了:我的人生,早已困死在这座“浪浪山”。
怕什么前路漫漫?
“高学历,低行为得分,反差很大。”民警对陈某多了几分留意。一次换季,陈某突然咳嗽不止。民警路过时提了句:“这几天降温,注意加衣服。”陈某愣了一下,低声道谢,眼里却有光轻微一闪。
这道光让民警决定走近他。谈话中,民警问道:“如果抛开所有标签、所有过去……你心里,自己喜欢的样子是什么样的?”陈某沉默了很久,最后几乎嗫嚅:“做我爸的骄傲。”
踏出一步最重要!
陈某的突破口,就在亲情。民警主动联系陈某父亲,但电话总被挂断。直到陈某母亲接起时,“这孩子……我们不是不疼,是不知道咋疼啊……”
民警一边鼓励陈某将不敢说的话写成信,一边坚持给陈某父亲打电话,希望解开父子之间的心结:“家门永远为孩子敞开,不是吗?他只是需要一点勇气,你们也是。”
几个月后,一封母亲署名的手写信递到了陈某手里。信里只有歪歪扭扭一行字:“好好改造,爸等你。”一遍遍读着信,陈某的眼泪打湿了纸张。多年来,堵在他心里的那座冰山,轰然崩塌。
亲情的和解成为陈某转变的起点,他的眼神逐渐从迷茫变得坚定,开始参加监狱组织的各项职业技能培训,并表现出色。出狱那天,他回过头,朝着民警深深鞠了一躬。
作者 | 张湾 章利鑫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