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宣誓:爱党爱国,拥护宪法;牢记教训,珍惜自由;严守法律,遵守公德……”日前,在新生树下,50名即将于近期回归社会的服刑人员举起右拳,铿锵承诺。这是宁德监狱第八监区出入监分监区开展服刑人员刑释前宣誓仪式的一幕。
近年来,宁德监狱积极贯彻落实“惩罚与改造相结合,以改造人为宗旨”的监狱工作方针,围绕提高惩罚与改造效果,不断探索教育改造新方式,在做好服刑人员日常管理教育工作的同时,创新开展出监教育,在心理疏导、普法引导、就业辅导上下功夫,夯实服刑人员教育改造成效的“最后一公里”。
心理疏导
平安铺就回家路
日前,在宁德监狱出监教室,3名服刑人员手持剧本,在众人的关注下,认真排演着心理体验剧《回家的路》。剧目中一个个真实的案例,剧中人物每一次事关人生的选择,无不冲击着在场人员的心灵。
“如果人生也如剧场,下一次上演,我绝不会再入歧途。”对临释人员陈某来说,首次站上舞台,以演员身份重新决择人生的关键节点,感受不同的结局,是一次新奇的体验,更是出监前一次心灵的救赎。
个别心理辅导
“出监教育是罪犯接受教育改造的最后一道‘工序’,需要更精细更有针对性的教育形式。”宁德监狱教育改造科科长李少强告诉记者,2020年初,宁德监狱正式成立出监队,实行专门的出监教育。今年4月,又对出监教育进行了进一步完善,根据服刑人员犯罪原因及个人背景,完善以思想政治教育、心理辅导、预防再犯罪教育引导、回归社会指导、就业创业辅导为主要内容的出监教育课程。
完善再犯罪风险较高的罪犯专档
“我们根据临释人员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辅导,而心理体验剧《回家的路》,就是心理辅导班的一个特色课程。”分监区长王亚男介绍。
除此之外,宁德监狱同时开设心理测试、心理咨询、心理疏导等传统性课目,通过对临释服刑人员进行心理辅导,引导他们感悟人生、体会得失,推动并帮助服刑人员实现由改造生活到社会生活的良好过渡。
就业辅导
让刑释人员再起航
“现如今我取得的这些成绩与监狱开展出监教育的改造模式以及管教民警的谆谆教导密不可分,我由衷感谢帮助过我的警官……”前不久,宁德监狱收到一封刑释人员何某的来信,信件虽然只有一页轻飘的纸,但纸上承载的感激却重逾千斤。
2011年,何某因诈骗罪被法院判处有期徒刑12年3个月。服刑多年来,何某认罪悔罪、积极改造,因表现良好获得3次减刑。可距离刑释的日子越近,何某却越苦闷。民警经多次谈话,得知只有初中文化的何某担心出狱后无法融入社会,更担心今后生活难以为继。
就业创业辅导
知悉情况后,民警与何某开展深入的谈心谈话,发现何某有强烈的自主创业意愿,多年来,也在监狱文创中心打下了坚实的书画基础。随后,民警重点加强对何某就业创业的辅导,帮助他理清创业思路,制定书画文创项目计划,鼓励其自主创业。
在监狱的鼓励帮助下,如今,刑满释放的何某在霞浦开设了一间油画创作室。收入虽说不算高,却足以满足其日常生活开销,让他感到满足。
民警阅读何某送来的信
何某并非出监教育模式下的唯一受益者。近年来,宁德监狱积极推进监狱工作改革和省监狱管理局“阳光工程”部署,在推出宁涵学校、文创中心等特色学习项目的基础上,在出监教育项目中设立就业创业辅导,探索与职业技术院校合作,传授就业创业技能知识,激励广大刑释人员重新扬起生活的风帆。
普法引导
向社会提供守法公民
如何看好、管好和改造好服刑人员,向社会提供守法公民,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重新犯罪?宁德监狱积极开展预防再犯罪法制教育活动,开设法制课程,组织服刑人员重温宪法、刑法和刑诉法,学习治安管理处罚法、合同法、劳动法等基本法律知识以及相关案例,并进行法律知识测试,签订守法承诺书,开展再犯罪风险评估工作,促使服刑人员认罪、悔罪,提高守法意识,自觉遵守法律规章。
签订《守法承诺书》
“除了专门的法制课程外,我们还以一对一谈话的形式,向犯人普及法律知识,教育引导临释人员学法、懂法、守法、用法。”王亚男介绍。此外,监狱还结合出监危险性评估结果与民警个别谈话情况,对再犯罪风险较高的服刑人员建立专档备案,并通过加强服刑人员心理危机干预、心理矫治和危险性评估,综合运用定量、定性、循证矫正等方法,提高出监教育专业化水平。
出监教育,突破了以往以关押为目的的管理教学模式,实现教学目标更精准、教学内容更多样、教学品质更提升,切实解决了服刑人员走向社会的“最后一公里”问题。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