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监狱藏族民警初磊:跨越山海,他在闽狱高墙种下希望的格桑花
来源:宁德监狱 时间:2025-08-08 10:11
在祖国辽阔的版图上,福建与西藏虽相隔万水千山,但民族团结的纽带将两地紧紧相连。2022年,来自拉萨的藏族小伙儿初磊,通过西藏籍少数民族高校毕业生区外公务员考试,奔赴福建省宁德监狱。这位带着高原阳光的年轻人,将藏历新年的团聚意义编入亲情教育,用玛尼堆的累积哲学诠释刑期意义。他的笔记本里,八闽习俗与雪域智慧碰撞出火花;暴躁的“刺猬”罪犯在青稞生长的故事里软化;迷茫者在雄鹰折翼的谚语中重拾希望。

积极融入 扎根基层沃土 

初入宁德监狱,对于非科班出身的初磊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从青藏高原来到东南沿海,迥异的气候、陌生的工作环境以及不同的管理模式,像一道道高墙横亘在他面前。然而,生性乐观的他,就像格桑花一样,不惧艰难,在这里迅速扎根。

为了能尽快熟悉工作流程,初磊主动申请深入监狱基层一线,从最基础的狱政管理事务学起。面对完全陌生的工作内容,他时常跟在带教民警分监区长身后,左一句“黄队长”,右一句“为什么”。不仅如此,他手中的笔也没有停止记录,在他随身携带的小笔记本上,密密麻麻地记录着日常规章制度和各种注意事项。

将工作内容摸熟摸透只是工作开展第一步,但藏族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这让初磊直挠头,可事关监狱改造安全,他丝毫不敢放松。

宁德监狱主要关押的罪犯来自八闽大地,在这个十里不同音的土地上,文化背景则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初磊作为宁德监狱管教民警,面对关押人员文化背景多元的特点,采用“查、问、谈”三结合快速掌握八闽各地习俗。通过资料研读、同事请教和日常交流,短期内实现能力跃升,迅速成长为一名业务过硬的教育管教民警。

弘扬文化 传播西域花香 

文化如春雨润心,似灯塔指路。对于监狱教育改造工作而言,用罪犯能理解、易接受的文化方式搭建沟通桥梁,往往能打破抵触心理的坚冰,让教育引导真正走进内心。初磊创新性地将藏族文化中的向善理念、家庭观念与人生哲学转化为改造工具,助力迷失者通过文化熏陶找回人生正途。

在日常教育中,初磊还将藏族的传统节日和文化习俗融入其中。他给罪犯讲述藏历新年里,人们相互拜年、祈福的温暖场景,引导他们思考家庭的重要性和对亲人的责任。在一次亲情电话后,罪犯李某愧疚地对初磊说:“听着家里人的声音,我想起您说的藏历新年一家人团聚的画面,我要好好改造,争取早日新生,和家人团圆。”

初磊还尝试用藏语中蕴含的哲理来讲解法律和道德规范。他用转经筒的轮回诠释行为修正的哲学,以玛尼堆的累积阐释责任底线的坚守,借青稞生长的意象传递改过自新的希望。这些独特的讲解方式,让罪犯们听得津津有味,也让他们对法律和道德有了更深的理解。此外,他还利用晚讲评、号务会等时间,为罪犯描述西藏的壮丽风光,高耸入云的雪山、广袤无垠的草原、湛蓝如洗的天空……让罪犯感受到大自然的雄浑与伟大,激发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憧憬。

悉心帮教 播撒新生希望 

常言道:“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初磊通过法律与心理学学习提升技能,针对罪犯个体差异制定含教学、谈话、心理辅导的个性化改造方案,促其悔过自新。

“罪犯林某是一名初入监狱的年轻人,那急躁的性格与监狱氛围格格不入,就像个刺猬,谁碰就扎谁。”初磊介绍,改造之路是漫长的,急不来,你只有和他们交心,他们才会和你交底。为使罪犯林某改造顺利,初磊不断查阅档案,找包号民警了解情况,只为以更柔软的方式进入“刺猬”的心房。

初磊一有空闲,就去找林某交谈,像藏族人围坐在篝火旁分享故事那般,用藏族谚语“雄鹰折翼仍能重飞”来告诉林某:“犯错就像雄鹰折翼,暂时的困顿不代表永远失去飞翔的可能,而改造就是重新梳理羽毛的过程。”这番带着民族文化温度的话语,让林某紧锁的眉头渐渐舒展,最终林某主动参与改造,实现显著转变。

 

“出去后,我想去西藏看看,看看您说的天空有多蓝。”这是林某刑满前说的一句话。春风吹,草地绿。2022年以来,在初磊的不懈努力下,监区多名罪犯的思想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他们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积极主动地接受改造。

初来宁德监狱时,这位藏族小伙心中充满了对未知工作的忐忑。如今,那份忐忑早已成长为对罪犯教育改造工作的饱含期待。他从藏族文化中汲取的善良、坚韧和包容,在这里得到了最好的体现。他将继续在这里挥洒青春与汗水,让充满希望的格桑花在宁德监狱绽放别样的光彩,引导更多迷失的灵魂找到归途。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