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访客
“警官,警官,我总算等到你了!”
民警在监狱门口看见一个熟悉的身影。这位“特殊的访客”是四监区一名刑满释放人员——林某。
她于2024年4月刑满释放,临刑释前,民警推荐她参加就业推介会,凭借在监狱习得的技能,她在一家服装加工厂谋得了一份工作。
“我这次回来,就是想当面向警官们表达感谢。出狱那天,队长鼓励我踏踏实实做事,本本分分做人,就能融入社会,找到价值。我一直都记着这句话,半年多来,我靠着出色的业绩和认真的工作态度,被同事们认可接纳了。更可喜的是我还收获了爱情。”
这次林某回来“探亲”,是来向四监区十二分监区的全体民警报喜的。一见面,林某就热泪盈眶,感谢服刑期间民警对她的教育和引导,听着她回忆这些年的改造生活,一个关于“新生”的故事渐渐清晰起来……
一次冲动,她造成两个家庭的悲剧
“小时候,家里条件不好,父母又性格暴躁,他们常把‘棒棍底下出孝子’这句话挂在嘴边,平时对我们非常严厉,动不动就打骂体罚......”
初入监时,民警通过个别谈话,了解她的成长经历,可是她不愿过多谈及,原生家庭的经历对她成年后的处事方式带来一些消极影响。
成年后林某听从父母安排,结婚生子。原本期待组建小家庭后,能获得夫家人的尊重和爱。谁知丈夫非常强势,脾气暴躁,婚后夫妻感情不和,林某在家庭生活中始终处于弱势,压抑的情绪无法排解,每天靠药物维持精神稳定,情绪极易爆发,再加上家人对她缺乏关注,最终酿成悲剧。
2015年,林某情绪崩溃失去理智犯下杀人重罪,让两个家庭陷入痛苦。
家人都不要我了,你们也放弃我吧
“我也不知道自己怎么了,怎么会做出这样伤天害理的行为,害己更害人,我的行为让家人在老家抬不起头,现在他们肯定放弃我了,我活着也没什么意思了,你们也不要管我了。”
改造初期,十年刑期让林某深陷绝望的情绪中,对民警的引导带着明显的抵触情绪,她性格偏执,想法极端,情绪易变,起伏不定,不善与人相处的性格缺陷愈加明显。常因琐事与她犯产生矛盾,甚至多次违反监规纪律。医生诊断林某有严重的抑郁症状,并伴有自杀自残倾向,民警尝试联系林某的家人,用亲情感化来挽救她。
“她是犯了罪,不是立了功,我们没必要去监狱见她,她的归宿就是在监狱里好好接受改造。”当民警联系林某的家人时,家属的态度让民警想通过亲情引导,激发林某改造动力的想法遇阻。
民警理解家属的拒绝背后深藏着爱之深责之切的失望。民警决定从林犯入手,唤醒她的悔意,让家人看到林犯能改好的决心。
十年“陪跑计划” 助她嬗变新生
民警从林某渴望家人关爱,渴望被接纳的心理入手,鼓励她通过书信与家人沟通,反思罪行,真诚地向被害人和亲人忏悔,以悔罪换原谅。再加上民警锲而不舍的沟通,最终林某的家人答应配合监狱对林犯进行亲情帮教。恢复了正常的亲情链接后,林某逐渐感受到不被放弃的爱,不再自暴自弃。
十年改造,是一次坚持不懈的“长跑”,蜕变新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林某的心理病因如果缺乏持续性的引导,很容易消极反复。为了帮助林某顺利完成改造,分监区民警针对性地制定了“新生陪跑计划”。
首先积极寻求监狱心理矫治中心的技术支持,制定了“情绪疗法”为主,“正向强化”为辅的“攻心”策略,逐渐把林犯从抑郁的泥潭中拉出来,为她种下一颗“阳光心”。
林某对服装制作工艺感兴趣,民警就推荐她参加技能培训,习得一技之长,在劳动竞赛中,她多次取得好成绩,逐渐找到价值感,树立起“自信心”。
有了家人的关爱,阳光的心态和改造信心,林某有了持续性的改造动力,改造成绩日趋向好,最终她因改造表现较好,获得两次减刑。
今年4月,她带着在监狱就业推介会上签订的就业意向书,开启了以技立身的新生活。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