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硕果盈枝。在民盟福建省委、省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的大力支持下,女子监狱特色艺术矫治项目——“遇鉴丝语”刺绣非遗罪犯艺术矫治成果展,再度亮相福建省图书馆,以艺术为桥,展现教育改造工作的丰硕成果,向社会传递高墙内迷途知返、重获新生的希望之音。
艺术矫治 润物无声
走进福建省图书馆一楼展厅,一幅名为《和合》的作品格外引人注目。作品以闽绣盘金绣技法绣出凤凰于飞,翱翔九天的姿态,传达出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和合思想。这幅作品的创作灵感,正是女子监狱教育改造文化品牌——“荷合”文化的生动诠释,以“荷”为媒,借艺术之力滋养心性,以“和”为魂,助迷途者重拾人生方向。
艺术矫治是女子监狱教育改造工作的特色,在艺术创作过程中唤醒罪犯的审美意识,培养专注耐心,实现情绪疏导、价值重塑。与省图书馆的再度合作,为这一创新矫治模式提供了更专业的平台和更广阔的空间。
重新出发 新生焕彩

一针一线中,她们学会了耐心与专注,也学会了面对自己的过去。丝线可以重新编织,人生也可以。展览中最动人的环节,莫过于几位特殊“参观者”的到来——曾在监狱“丝语绣坊”习艺的学员来到展厅,看着自己的作品前有观众驻足欣赏,她们的脸上露出自信的笑容和对未来的笃定。
刑满释放后李华(化名)不仅与丈夫复婚,还创办了一家刺绣创作工作室。“出监时我特别怕,怕丈夫不肯原谅,怕孩子不愿接纳。是监狱教给了我这门技艺,民盟的志愿者还帮我对接了创业扶持政策,这一切给了我重生的底气和自信。现在孩子每天放学都来工作室等我,丈夫也会帮我打理客户订单。感谢社会和家人包容我、接纳我,让我真正‘回家了’。” 聊起新生后的发展,李华信心满满。
多方协同 制度赋能
女子监狱艺术矫治特色项目——“丝语绣坊”是民盟福建省委“黄丝带帮教”工作重点关注项目之一。2015年,民盟福建省委“牵线搭桥”,把刺绣非遗传承人请进高墙,女子监狱首创性引进非遗项目——刺绣,成立“丝语绣坊”,把非遗技艺传承与罪犯技术教育有机结合,将文化体验、技能认证、情感修复与就业准备相衔接,引导罪犯磨炼心性,重建自律、重拾专注,在指尖“绣”出新生。
经过十年深耕,已建立一套完善的课程体系、培养模式、职业技能考评认证体系,并成为刺绣技艺专项职业能力考试全省第一个考点。目前已有3名罪犯成为我省首批刺绣职业技能考评员,21名罪犯通过刺绣技艺专项职业能力考试,获得等级证书,填补了省内空白。这一纸证书,极大提升了罪犯刑释后的就业竞争力,让艺术技能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本领。
赋予人一技之长,是新生最好的礼物。这场艺术矫治作品展,每一针每一线,都绣着“改变”的可能:监狱的“荷合”文化为矫治注入了灵魂,服刑罪犯的刻苦习艺练就了本领,社会的协同帮扶为新生提供了支撑,正如展厅墙上的标语所说:针线穿梭,织就的是精美图案,更是崭新的人生蓝图;艺术搭桥,连接的是高墙内外,更连着每一个渴望重生的梦想。
在“荷合”文化品牌框架下,女子监狱探索打造的“习艺+矫治+就业”教育改造新模式,既注重技能传授,更强调心理疏导与价值重塑,为罪犯回归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