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政通APP
近年来,莆田监狱深耕“大教育”改造理念,将传统文化浸润与现代帮教模式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监狱改造品牌。通过非遗传承、亲情纽带、社会协同等创新举措,让教育改造目标从“关的住”“不跑人”向“改造好”“不再犯”转变,“管教式”向“赋能式”转变,为服刑人员铺就重塑人生的“新生之路”。
“提线木偶不仅是手艺,更是让我静心反思的良药。”参与莆仙木偶戏培训的服刑人员李某感慨道。莆田监狱将地方非遗文化作为改造品牌的核心载体,邀请莆仙大剧院木偶戏老师定期进监授课,40余名服刑人员通过学习木偶操控、唱腔演绎,在传统技艺中体悟专注与耐心。
2025年5月,“郑春辉木雕传习所”的开班更是将非遗改造推向深入。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郑春辉亲自参与监狱“黄丝带帮教”,通过木雕技艺传授,让服刑人员在凿刻之间理解“匠心”与“悔悟”。此外,在“保护文化遗产”主题活动中,歌仔戏、莆仙戏等地方戏剧不断展演,川剧变脸、文儒操等特色项目持续开展,20余名服刑人员已能熟练展示木偶戏经典片段,10余人通过变脸技艺培养艺术兴趣、重拾生活信心、增强民族认同感。
“隔着玻璃见到孩子的那一刻,我知道必须好好改造。”在第57期“穿墙引线,让爱回家”亲情见面会上,服刑人员王某的泪水道出了亲情帮教的力量。这场由福建省教育援助协会联合举办的活动,让13组家庭在“亲情修复”“家人团聚”等环节中重建情感联结,43名家属的到来成为最有力的改造催化剂。
监狱持续深化“1+1+N”社会帮教模式,构建多元协同网络。红苹果公益 “和光同行” 私聊会精准收集 15 名服刑人员的帮扶需求,联动社会力量提供定制化援助;涵江公安分局、红十字服务团联合开展的禁毒宣讲、急救培训,让百余名临释人员掌握实用技能;福建技术师范学院心理团队设计的“心理健康周”活动,通过团体拓展、心理剧等形式,帮助200余人学会情绪管理。
品牌建设离不开专业支撑。监狱每月完成新犯评估、临释审核等基础工作,为精准改造提供数据支撑;民警讲师团技能比武、评估技能大赛常态化开展,一批优秀民警脱颖而出,形成“以赛促教”的良性循环。《光影视界》《蜕变》等原创栏目,更将改造故事转化为警示教育的鲜活教材。
从非遗传承到亲情帮教,从技能培养到心理疏导,莆田监狱以品牌化思维破解改造难题,让“黄丝带”成为服刑人员重归社会的“希望纽带”。正如莆田监狱监狱长卢良川所言:“我们要做的,是让每个走出这里的人,都带着对文化的敬畏、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信心。”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