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心改造助力“迷路者”重塑人生
来源:厦门监狱 时间:2024-02-09 16:18

一年前,福建厦门监狱9分监区因一名新来的服刑人员而变得异常紧张。这位“刺头”的一言一行,总能引发风波。他不按常理出牌,常常和他人起冲突、闹矛盾,让管教民警们头疼不已……

内心初探:找寻戾气的隐情 

在分监区民警犯情分析会上,分监区长江少华深知这并非简单的纪律问题。他对这名“刺头”的行为表现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疑问:“除了固有的戾气外,是否另有隐情?”江少华的丰富经验让他注意到了对方的微妙肢体语言和心理表现,进一步探寻背后可能隐藏的问题。

心理学研究生毕业、有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资质的副指导员吴剑在这一点上提供了专业的洞察。他观察到这位“刺头”在出现不良行为时,会有特定的肢体语言,比如眉毛拉紧、眼神右瞟,手抵大腿、右肩微耸,语调上扬、语气夸张,这些都可能是刻意行为的迹象。

“你对改造是否有什么顾虑?可以开诚布公地谈谈吗?”

面对分监区长江少华的直接询问,对方一时语塞,面露愧色,但最终坦诚地表达了自己的感受:“我就不瞒你了,在外咱也是叫得上号的,初来乍到,让人敬我三分,是我的江湖小经验。”

江少华对此表示坚决态度:“还执迷于社会习气就是不反思、不悔过!你已经二进宫了,必须、记住是必须好好认罪悔改了!”

艺术疗愈:书法中的心灵觉醒 

在深入了解对方的内心世界后,厦门监狱9分监区的工作人员开始了有针对性的改造计划。

分监区制定了“一人一策”的方案,在法治教育、道德教育、传统文化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下足了功夫,以期触及内心深处,点燃他改造的心态。

随着改造计划的实施,民警们亲自领学,积极参与到他的改造过程中。

他们的努力没有白费,这位服刑人员渐渐有了新的变化:他一改往日的“摆烂”状态,对民警的用心有所领悟。

在此时,民警意识到,灌满了“一桶水”后,更重要的是找到点燃“一把火”的契机,引导他从内心深处发生改变。

而这个契机,就是一场意外的书法沙龙活动。副指导员吴剑在这名“刺头”眼里看到了“光”。为此,吴剑决定设立书法兴趣小组,并邀请他加入。

起初,对方显得犹豫不决,“可是我文化低,怕学不好……”他低声说道,对自己能否驾驭这门艺术感到不自信。

吴剑对此表示坚定的鼓励:“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既然有兴趣,我相信你学的不会差!”在这份鼓励下,他最终加入了书法兴趣小组。尽管初学时由于性格急躁,进步缓慢,甚至多次想要放弃,但在吴剑和其他“组员”的鼓励下,他渐渐坚持下来。

吴剑向他展示了他刚开始写的字:“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这里还有你刚开始写的字,你看,这不是进步了不少。”

最终,他放弃了退出小组的想法,慢慢从书法的基本功练起,不断磨炼自己的技艺。

随着时间的推移,他身上的戾气和秽语渐渐少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从内而外散发出的雅气和自信。他对改造的态度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最初的抗拒和不屑,变成了积极接受和全心投入。

 

情感回响:家庭呼吁良性回归 

在改造之路上,一个意外的消息成为他人生的新转折点。

他来自外省,由于服刑地离家遥远,多年来他只能通过亲情电话与家人保持联系。

一天,他收到了舅舅寄来的一封信,信中告知他多年未见的母亲因患重病正在卧床,状况危急。这突如其来的坏消息让这位一向自诩为“硬汉”的男人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慌乱和无助。

监狱管理层对他近期的积极改变有所了解,并深感他此刻的心情。考虑到他在改造过程中的良好表现,监区经过慎重研讨,决定特批他申请视频电话,让他能够远程看望病危的母亲。

视频通话的那一刻,他的眼泪夺眶而出,坚硬的情感防线在那一刻崩溃了。

“妈!”他呼唤着,声音中充满了无尽的担忧和爱。母亲虚弱却坚定的声音从视频的另一端传来:“仔,你要听政府的话,好好改造。”他紧握着电话,声音哽咽:“我答应你,妈你身体一定要顾好……”

视频通话结束后,他专程找到民警,深深鞠躬致谢,并对之前恶劣的改造态度表示了诚挚的歉意。

自此,他一扫过去的阴霾,开始在分监区发光发亮,在各项活动中表现积极,俨然成为分监区的改造“明星”。

他开始积极参与各种监狱活动,尤其是在监狱文化节地筹备中,他不仅积极报名参加,还将自己在书法小组中学到的技艺融入节目中。他的建议和创意得到了监区的认可,并最终帮助团队在文化节上获得了一等奖。

他是正在蜕变的“他们”里的一员。从一个被社会边缘化的个体,变成了一个充满希望、有心为社会做出积极贡献的人。这段教育和改造的旅程是厦门监狱人民警察努力耕耘的果实,证明了无论处在人生的哪个阶段,都有机会重新开始,都有能力掌握自己的命运。在正确的引导和坚定的支持下,每个人都能在生命的旅途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光明之路。

 

通讯员 郑红峰 赖斯桐 编辑:牛文君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