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树火红映金盾 花开烈焰砺涅槃
来源:厦门监狱 时间:2025-10-27 08:46

近年来,厦门监狱深入贯彻福建省监狱管理局党委关于“六个抓”推进福建监狱工作现代化的战略部署,始终坚持监狱工作的法治属性与政治方向,秉持教育改造“五心教育”理念,固本培元、守正创新,在时代发展中不断深化内涵、拓展外延,精心培育并持续升级“凤凰花开”文化改造品牌,推动教育改造工作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据介绍,“凤凰花开”文化品牌立足厦门本土文化特色,以市树“凤凰木”为精神象征,取其“花开如焰、浴火重生”之意,凝练出“浴火涅槃,生命蜕变”的核心价值理念。围绕这一意象,构建起以“守法、明德、正心、和家、感恩”为支柱的“五瓣花开”教育体系,通过法治规范与人文关怀双轮驱动,用心用情引导罪犯实现思想觉醒、行为矫正与人格重塑,点燃重归社会的希望之光。自“凤凰花开”系列活动启动以来,累计开展各类教育矫治活动80余场,矛盾调解成功率达92%,罪犯违规行为显著减少,积极向上的改造氛围日益浓厚,教育改造质效实现质的飞跃。

法植厚土:筑牢守法根基,重塑行为边界 

“凤凰花开·法植厚土”作为品牌建设的基石工程,聚焦普法教育与规则意识培育,致力于将法治精神深植于罪犯内心,成为其改造生活的根本遵循。

厦门监狱联合市司法局、律师协会及“海丝中央法务区”专业力量,组建“凤凰花法务工作室”,由具备法律专业背景和职业资格的民警骨干组成,常态化开展法律服务。截至目前,已举办普法宣讲45场,提供个性化法律咨询310人次,组织恢复性司法实践16次,有效提升了罪犯的法治认知与权利义务意识,营造了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

在矛盾化解方面,监狱创新建立“四维联动”调解机制,整合民警主导、犯群协助、家属帮教、律师协同四方力量,形成多层次、立体化的纠纷调处网络。通过每月开展“监狱长接待日”、全覆盖问卷调查、“号务会”民主议事、设立“给监区长的一封信”开放式信箱等多种渠道,及时发现并前置化解潜在风险。特别成立“敞开心怀,静听花开”调解小组,运用“倾听—共情—归因—协议—跟踪”五步工作法,成功调解各类矛盾136起,切实维护了监管秩序的和谐稳定,也引导罪犯学会依法理性表达诉求。

同时,强化警示教育震慑力。依托狱内“融媒体中心”,自主编导拍摄警示教育情景剧《罪罚与光明》,还原真实加刑案例,深刻揭示违规代价;针对高危重点人群制作专题片《忏悔集》,通过曝光违纪行为、剖析思想根源、展现悔悟过程,实现直击心灵的警示效果。每期节目播出后,均由管教民警现场组织点评讨论,深化教育成效,真正让规矩意识入脑入心。

德育佳蕾:促进明德知礼,提升人文素养 

“凤凰花开·德育佳蕾”注重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艺术教育的浸润功能,以文化人、以艺养心,全面提升罪犯道德修养与综合素质。

监狱每年投入约30万元实施“优质图书进监”工程,精心遴选思想性、可读性强的书籍,并自主编印《传统文化读诵本》,开设国学课堂,开展经典诵读活动,以文化清泉滋养心灵,帮助罪犯在书香中涤荡灵魂、涵养品德。

为增强教育感染力,组建“凤鸣新声”民警讲师团,下设思想道德、传统文化、法治知识、心理健康四大模块,现有专兼职讲师42人。年内完成轮训授课106课时,并推行跨分监区交叉授课制度,优质课程通过直播或录播方式覆盖全监,实现资源共享、教育同频。潜移默化的思想引领,为罪犯矫正不良习气、树立正确三观提供了坚实支撑。

创新打造“凤凰花·鸣”系列讲堂品牌,包含“文化讲堂”“榜样讲堂”“心声讲堂”三大子栏目。“文化讲堂”引入高校学者、社会专家进监讲学近20场;“榜样讲堂”邀请刑满释放后成功创业的典型人物现身说法,讲述“勤劳创业、诚信立业”的奋斗故事;“心声讲堂”则由表现突出的罪犯登台分享改造心得,围绕“如何和谐相处”“我的新生之路”“感恩你我他”等主题开展交流。三年来累计制作播出90余期,激发了罪犯内心的正向共鸣与自我驱动。

艺术矫治方面,推出“凤凰花·艺”项目矩阵,引入“珠光青瓷”烧制技艺、翔安拍胸舞、威风锣鼓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项目,成立书法社、绘画社等艺术团体,吸引120余名罪犯积极参与。2025年,监狱选送的油画作品《一缕相思寄归燕》和书法作品《诫子书》分别荣获全省罪犯书画大赛一等奖和三等奖,充分展现了文化育人的丰硕成果。

心沐朝阳:涵养健康心态,引领和谐改造 

“凤凰花开·心沐朝阳”聚焦心理健康,构建多元化心理支持体系,助力罪犯缓解压力、调适情绪、重建自信。

监狱持续开展“心花向阳伴成长”系列心理辅导活动,邀请厦门心理咨询师协会专家定期入监授课,组织静心读书会、心声分享会、心理健康讲座、心理测评评估等系列活动。针对常见心理问题,开设愤怒控制训练、正念冥想课程,并举办大型心理团辅趣味运动会,全面提升罪犯情绪管理能力与心理韧性。

文体活动成为舒压重要载体。监狱与省体协合作开设“花韵养生”八段锦健康班,累计授课二十余期,帮助罪犯强健体魄、调节身心。配备点唱机设备,常态化开展“卡拉OK”活动,成功举办“狱园歌手大赛”;组建“凤凰花·开”乐队,融合中西乐器演奏原创狱园歌曲《凤凰花开》,丰富精神生活的同时,显著降低参与者的焦虑指数。

广播系统也被赋予“音愈”功能。投资数十万元建成覆盖全监的智能广播指挥系统,在保障监管安全的同时,创办“静听花开”广播电台,每日定时播放2小时舒缓音乐,开设“睡前之声”栏目,成为罪犯劳作之余的“心灵伴侣”,有效抚慰情绪、促进睡眠。

情唤初心:修复亲情纽带,激发改造动力 

“凤凰花开·情唤初心”着力于弥合家庭裂痕,重建情感连接,唤醒罪犯的家庭责任感与回归渴望。

监狱深入开展“根深意重”寻亲行动,联合公安机关成功为失散36年的罪犯吴某寻回亲生父母,并在其生日当天举行团圆仪式,相关报道《“我不是野孩子”》被人民日报客户端、光明网等主流媒体广泛转载,引发社会热烈反响。

录制“亲情寄语”视频集锦《爸爸我想对你说》,走访近百户犯属家庭,采集未成年子女对父亲的心声,在父亲节、儿童节期间全监播放。孩子们纯真的呼唤与生活近况的呈现,深深触动罪犯内心最柔软处,激发其悔过自新、早日归家的强烈愿望。

开通“家庭云热线”,在台风、洪水、疫情等突发事件中,第一时间安排受灾地区罪犯与家人通话,排忧解难;在中高考等关键节点,组织罪犯为子女远程加油鼓劲,传递父爱亲情,增强家庭归属感。

每年母亲节举办“高墙宣讲”活动,邀请犯属代表入监讲述坚守与期盼。2025年,罪犯黄某的母亲虽身患癌症,仍坚持抚养孙女、等待儿子归来,一句“每一个母亲都不会放弃自己犯错的孩子”令全场动容,许多罪犯潸然泪下。多年来,已有数十位“母亲宣讲团”成员走进高墙,以最真挚的情感唤醒沉睡的良知与责任。

悦见归期:助力回归社会,培育感恩情怀 

“凤凰花开·悦见归期”着眼于刑释衔接,强化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引导罪犯感恩社会、回馈他人,树立家国情怀。

深化“黄丝带”帮教合作,与厦门市民盟共建长效机制,定期组织法律讲座、文化送教、慰问帮扶等活动。联合“蒲公英”“红苹果”等公益组织举办“亲子夏令营”,为困难家庭提供支持,传递社会温暖。

教育赋能方面,开设扫盲至初中阶段的九年制补偿教育,现有学员350人。与福建开放大学合作开展中职与专科教育,获评全省“监狱优秀教学中心”。联合省二高、省技师学院开设汽车维修、软件应用、服装缝纫等职业技能培训班,累计300人次取得人社部门认证的职业资格证书,有效提升就业竞争力。

2025年,监狱全面升级智慧电化教育平台,在确保绝对安全的前提下,实现教学内容同步播放、分类推送、精准施教,并根据改造表现实行资源分级点播,科技赋能教育奖惩机制。建成出监监区,集中开展回归适应教育,引入VR虚拟现实技术,模拟求职面试、公共交通、社区生活等真实场景,帮助临释人员克服“回归恐惧”。

创新举办“花映归途庆新生”仪式,为每位刑释人员送上一碗寓意团圆与新生的“新生面”,传递组织关怀。联合安置帮教部门提前告知政策,开展创业辅导培训,“保健推拿”班已有60余名学员顺利结业,实现“扶上马、送一程”。

感恩教育成效显著。两年来,在“中华慈善日”活动中,罪犯自愿捐款累计达12万元;便民会见中心公益柜义卖手工艺品、非遗作品80余件,筹得善款5000余元,全部捐赠公益组织。每季度举行“感恩反哺,心火相传”出监仪式,已有43名即将刑满人员主动登台,向新入监人员分享改造经验,形成良性循环。

鹭岛之滨清风徐来,凤凰花下新生可期。“凤凰花开”文化品牌以其深厚的思想内涵、系统的实施路径、丰富的活动载体和显著的矫治成效,已成为厦门监狱教育改造工作的闪亮名片,正持续照亮一条通往新生的希望之路。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