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满高墙唤新生 家国情怀润初心——武夷山监狱组织开展国庆、中秋“双节”主题教育
来源:武夷山监狱 时间:2025-10-09 15:38

金秋送爽,丹桂飘香。在国庆与中秋“双节”交汇之际,武夷山监狱紧紧围绕省局党委提出的“六个抓”的抓改造主业这个关键点,精心策划开展系列主题教育活动。通过爱国主义引领、亲情纽带联结、人文关怀浸润,将节日氛围与改造教育深度融合,为罪犯教育改造注入重塑新生的活力,让教育改造既有法治的温度,更有家国的情怀。

誓言映国旗,红心铸信仰

“爱党爱国,拥护宪法;守法守规,服从管教;重塑人生,报效国家!”在庄严的国旗下,罪犯身着统一囚服,跟随领誓员举起右拳,铿锵誓言在高墙内久久回荡。这不仅是一场仪式,更是一次灵魂的洗礼。

监狱将爱国主义教育作为“双节”教育的核心,围绕抗战胜利日阅兵观礼、“九一八”历史纪念为契机,组织罪犯重温阅兵盛况。当国之重器驶过天安门、威武方阵迈着铿锵步伐时,现场鸦雀无声,罪犯眼中闪烁的光芒——这份发自内心的民族自豪感,悄然唤醒了他们对“中国人”身份的认同。

“以前总觉得自己是‘罪人’,和国家、民族离得很远。”罪犯王某在观礼后坦言,“看到阅兵里的中国力量,才明白自己首先是中华民族的一分子,只有认罪悔罪、好好改造,才能重新配得上这个身份。”此外,监狱还鼓励服刑罪犯以诗词、书法、绘画抒发心声,其中一首纪念抗战胜利的七律组诗,字里行间满是对历史的敬畏与对新生的向往,成为高墙内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注脚。

 

电话传思念,亲情抵万金

“妈,中秋快乐!我在这里学了不少技能,警官还夸我改造积极,您千万别担心……”电话那头,母亲的叮嘱带着哽咽;电话这头,罪犯李某的眼眶早已泛红。这一幕,是武夷山监狱“双节”期间亲情电话服务的缩影。

每逢佳节倍思亲,监狱精准把握罪犯节日期间的思亲情绪,分批次、错时段安排罪犯拨打亲情电话,让电讯成为连接高墙内外的“情感桥梁”。从汇报改造成绩到询问家人近况,从叮嘱父母保重身体到承诺好好改造,简单的对话里,藏着最朴素的牵挂与最坚定的决心。

“女儿说等着我回家陪她吃月饼,这句话比什么都管用。”罪犯张某挂掉电话后,主动向民警申请加入技能学习小组,“以前总想着混日子,现在知道,家人的期盼才是自己改造的最大动力。”据统计,“双节”期间各监区累计安排亲情通话300次以上,有效缓解了罪犯的思乡焦虑,更将亲情期盼转化为积极改造的内生动力。

 

温情解心结,同心启归程

“每到中秋,我就怕孩子知道我的事,更怕他以后抬不起头……”谈话室里,罪犯陈某向民警袒露心结,情绪低落。针对这类节日期间易出现的焦虑、迷茫情绪,监狱适时开展“一对一精准谈话”,民警化身“心灵导师”,一边倾听诉求,一边解读出狱帮扶政策,帮其制定个性化改造计划。

“只要你积极改造,早日回归,就能用实际行动弥补孩子,这才是对他最好的负责。”民警的耐心引导,让陈某逐渐卸下心理包袱。与此同时,监区民警还精心组织“迎中秋·启归程”主题活动,猜灯谜、诵诗词、制祝福各个环节层层递进,让温情在互动中传递。

学习厅内,猜灯谜环节,“举头望明月(打一中药名)”的谜题刚亮出,罪犯王某便脱口而出“当归”,这个答案不仅让他赢得奖品,更让他红了眼眶:“三年没敢给家里写信,现在才懂,‘当归’不仅是谜底,更是自己该走的路。”在千纸鹤与贺卡制作现场,罪犯们小心翼翼地折叠、书写,有的在千纸鹤翅膀画爱心,有的在贺卡上写下“妈妈,等我回家”,虽字迹稚嫩,却满是真心。

当这些承载着思念的作品张贴在“中秋纪念墙”上时,罪犯们的眼中满是期待。“以前觉得中秋和我无关,现在才知道,只要好好改造,也能拥有属于自己的团圆佳节。”罪犯李某在心得中写道。

月光洒满高墙,温情浸润心田。武夷山监狱国庆、中秋“双节”主题教育,以家国情怀为魂、以亲情关怀为脉,将传统文化与改造教育有机融合。这不仅是一次节日活动,更是一次对监狱工作方针的生动践行——让罪犯在感受温暖与关怀的同时,重拾对生活的信心,坚定对新生的向往,向着回归家庭、回报社会的目标稳步前行。

 

(刘翼 陈泽弘 王鸿达 陈平)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