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艺为桥 向新而行——武夷山监狱艺术矫治赋能罪犯改造新实践
来源:武夷山监狱 时间:2025-11-13 10:19

在武夷山监狱“园艺疗法 正心修身”主题文化室内文艺节目比赛中,五监区原创舞台剧《心声》的夺冠,不仅是一场文艺盛宴的高光时刻,更标志着监狱艺术矫治工作的创新突破。这部源于服刑罪犯真实心声的作品,以艺术为载体撬开了封闭的心灵,用情感共鸣替代生硬说教,走出了一条“以艺润心、以文化人”的罪犯改造新路径,见证着从被动改造到主动蜕变的深刻转变。

从“失语”到“倾诉”:艺术搭建心声表达新渠道

“我们这样的人,哪会创作、能表演?”当民警提议排演反映改造生活的节目时,罪犯们的茫然,折射出长期压抑下的自我否定与情感封闭。如何打破这层心理壁垒,让改造从“要我改”变为“我要改”?监狱民警另辟蹊径,以“情感对话”为切入点抛出提问:“你最想对过去的自己、对家人、对未来的社会说些什么?”

这个直击内心的话题,如同钥匙打开了情感的闸门。悔恨的泪水、对自由的憧憬、对亲情的愧疚、对新生的渴望……罪犯们尘封已久的心声被逐一唤醒,碎片化的倾诉汇聚成最真实的创作素材。民警化身“记录者”与“编剧”,将这些发自肺腑的感悟梳理整合,编织成“迷失—觉醒—重生”的故事主线,一部专属服刑罪犯的舞台剧《心声》就此诞生。剧本里的每一句台词,都是未加修饰的心灵独白;每一个情节,都是改造生活的真实写照,艺术让原本“无从说起”的内心世界有了表达出口。

从“演戏”到“照己”:角色演绎成为自我矫治新课堂

排练场从来不是单纯的舞台准备的,而是延伸的“改造场”,是罪犯直面自我、重塑认知的特殊课堂。起初,不少罪犯放不开手脚,表演流于表面,难以融入情感。民警导演反复引导:“你们不是在扮演别人,而是在呈现自己的内心,在角色里与过去的自己对话。”

这样的引导让排练发生质的改变。主角“阿杰”在剧中的独白,讲述着对母亲和家庭的深深愧疚。一次次排练中,他从生硬念词到真情流露,每次演绎都像是一次灵魂的洗礼。“以前总把愧疚压在心底,说不出口也不敢面对,现在通过角色喊出来,心里像卸下了千斤重担。”阿杰的心声道出了许多参演者的感受。在扮演角色的过程中,他们被迫直面曾经的错误、内心的挣扎,在共情与反思中完成自我剖析。

排练中的协作更是隐性的矫治过程。为了呈现好作品,他们必须学会遵守纪律、耐心沟通、包容差异、控制情绪,这些在艺术创作中培养的良好品质,潜移默化地迁移到日常改造中,让遵规守纪从被动要求变成自觉行动。艺术矫治的魅力,正在于将抽象的改造要求转化为具象的实践体验,让心灵蜕变在潜移默化中发生。

从“获奖”到“新生”:艺术矫治构建改造赋能新生态

《心声》的夺冠,对服刑罪犯而言,奖状的分量远不及内心的蜕变。这场艺术实践带来的改变,早已超越舞台本身:曾经自我否定的他们,在聚光灯下收获了自信;长期压抑的负面情绪,通过健康的方式得到释放;在创作与演绎中,他们重新发现了自身价值,更坚定了改过自新的决心。

“艺术矫治的核心,是让罪犯从被动改造者转变为积极的自我教育者。”教育改造科民警这样评价,“他们在创作中主动剖析过往,在表演中表达悔罪决心,在协作中学会责任担当,这种由内而外的改变,比任何说教都更加深刻持久。”大红袍剧场的舞台虽小,却承载着改造的大能量,它让罪犯教育改造摆脱了单一模式,构建起“情感表达—自我反思—行为养成—价值重塑”的完整赋能链条。

演出落幕,但艺术矫治的探索从未止步。武夷山监狱五监区将以《心声》的成功为契机,继续深耕艺术矫治创新模式,让戏剧、音乐、绘画等更多艺术形式走进改造生活,用文化的力量温润心灵,用艺术的魅力点亮新生之路。以艺为桥,以心为向,让每一位服刑罪犯在艺术的滋养中洗心革面,在自我救赎中重获新生,为社会和谐稳定注入持久力量。

 

(郭滨 陈平)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