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罪犯日常改造体系,近期,永安监狱组织开展“十心·正念——同情与宽容心”教育,培育罪犯同情心与宽容心,引导罪犯树立“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立身处世思维方式;培养罪犯养成严以律己、宽以待人行为习惯,革除自私自利、唯利是图的恶习,培育同情心、宽容心,提升道德修养。
“恻隐之心说白了就是同情心,是儒家学说‘仁’的基础……”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宰相肚里能撑船,将军额头能跑马;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纵观古今,但凡有所建树之人,无不心胸宽广,度量恢宏……”在“传统文化大课堂”上,永安监狱民警融入和合文化和和谐理念,从儒家推己及人的忠恕之道讲到古圣先贤胸怀天下、包容四海的博大胸襟,深入阐释同情和宽容在处世中的重要性。教导罪犯从内心出发,以律人之心律己,以恕己之心恕人,常怀博爱宽容之心,学会扬人所长、容人所短,提升品行素养,学会尊重、赢得自尊。“心怀恻隐,才会懂得爱惜物命,才会将爱敬存心;只有心怀宽容,才会心生善念、与人为善,乐于助人、行善积德。”
“清朝宰相张英和‘六尺巷’以及战国时期廉颇蔺相如‘将相和’的故事至今仍传为美谈……”在监狱举办的“十心·正念”系列教育典读会上,罪犯传统文化兴趣小组成员诵读、分享国学经典和真实历史故事。感悟历史典故中蕴涵的深刻处世哲学,古圣先贤宽广、恢宏、远大的人生格局和思想智慧;体悟先贤先辈仁爱同情慈悲宽容心念,汲取学会宽容、包容的精神动力。“事同此理、人同此心、同气连枝、感同身受、守望相助……无论在改造中或回归社会后,都应学会将心比心,学会换位思考,学会理解与宽容。”
“传承扶困济贫、助人为乐、尊老爱幼等优秀传统美德,日常言行举止中的善心善念、善行善举都是恻隐心的外化表现。”监狱民警指出,同情心不是姑息迁就、纵容助长恶习,而是生活中相互监督、互帮互助,特别是在精神、思想、学识与德行品行方面要相互提升、互促共进,在他人有困难、有需要的时候力所能及地搭把手、出份力,自觉将“日行一善”真正融入日用常行。
监狱民警组织罪犯围绕“让则尊卑和睦,忍则百恶自灭,省则祸不及身”义理展开学习讨论。引导罪犯结合过往罪行和日常行为规范,深挖犯罪思想根源和性格品行缺失,对照检视、认真反省存在的斤斤计较、得理不饶人,以及冲动易怒、缺乏忍让及宽容之心等狭隘心理。
活动期间,监狱围绕主题,通过编排情景剧,举行“心怀恻隐·尽善而行”主题号房讨论会和“故意伤害及危害公共安全犯罪启示”现身说法等形式活动,警示告诫罪犯从内在心性和犯罪根源上反躬自省、查找内因,勇于正视罪行,改过迁善、重塑人生。通过开展“崇宽容·讲礼让·促和谐”“礼敬他人·宽容互助”等教育活动,全面倡导弘扬宽容、谦让美德,营造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容让、相互关爱的安定改造氛围和环境。
“宽容作为个人道德修养的外在表现,是不断提升素养的必要修为。”永安监狱党委委员、副监狱长卢仁中表示,同情和宽容心教育融入中华民族和合文化,弘扬中华优秀传统美德,旨在唤醒、发掘同情(理)心性,激发罪犯改过迁善、向善扬善的勇心和善心善念,促使罪犯见贤思齐、改过自新、认罪悔罪;牢固树立常怀同情心念尽善而行的和合理念,自觉将“自律、尊重、宽容”立身处世箴言内外于心、外化于行,以同理之心将心比心,理解宽容他人,促使罪犯保持宽容之心,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更好地融入集体和社会大家庭。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