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在高墙 | 匠心筑途,木雕传习所为教育改造赋能
来源:福建省监狱管理局 时间:2025-11-17 18:58

  红木在指尖流转,刻刀随巧劲起落,木屑轻扬间,一幅初具雏形的木雕作品渐显生机——这不是寻常工坊里的场景,而是莆田监狱内“黄丝带帮教”的温暖画面。近日,国家级非遗(莆田木雕)代表性传承人郑春辉,携团队走进莆田监狱传授木雕技艺,以非遗为桥,助力罪犯重塑自我、重启人生。

非遗技艺搭改造平台

  选材、勾勒、凿坯、修光、打磨……在莆田监狱“非遗木雕传习所”内,郑春辉正手把手指导罪犯创作木雕作品。这一凿一刻间,不仅传授着千年非遗技艺,更将木雕艺术中蕴含的“匠心”与监狱教育改造工作深度融合。

  “下刀时要心无杂念,就像改造要专心致志;雕刻出错要耐心修正,如同人生走错路要及时回头。”参加培训的罪犯深有感触地说。这种将技艺传授与心性培养相结合的方式,让非遗木雕成为教育改造的有效载体。

  为真正实现从“狱中改造”到“社会立足”的跨越,监狱组建涵盖“数字机雕”“非遗手雕”两大方向的培训团队。截至目前,团队已累计举办20余场技艺培训会,68名刑满释放人员凭借习得的木雕技能顺利就业。

创新形式融法治教育

  在传习所教学现场,郑春辉一边示范刻刀用法,一边穿插人生感悟;民盟莆田市委会专职主委施清芳带领帮教团成员分发木雕模版——这些模版皆是精心设计的半成品,上面刻有法律小常识,让罪犯在练习雕刻时,潜移默化接受法治教育。

  这种“体验式”学法,取代了传统“说教式”普法,成为莆田监狱的创新实践。通过“非遗传习”“非遗+法治”教育等活动,为曾经迷失的人注入了重启人生的勇气与动力,也为社会治理探索出一条兼具温度与实效的新路径。

多元文化润向善心性

  除非遗木雕制作技艺传承外,监狱还推出柴仔戏、木偶戏等一系列非遗文化传承技艺培训。同时,监狱深耕地域文化,创新开设“妈祖文化讲坛”,将妈祖“立德、行善、大爱”的精神内核融入罪犯思想道德教育,引导其在感悟海洋文化博大胸怀的同时,深刻理解“向善”“包容”“和谐”的朴素价值,为修复社会关系、顺利回归社会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这一系列举措共同构成了以非遗技艺传习为载体、以多元文化浸润为路径的教育改造新格局,有效助力罪犯陶冶情操,涵养心性。

来源 | 莆田监狱

作者 | 蔡洪祖 林曦斐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