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登录福建省监狱网
他把亲人逝去的悲伤埋在心底,坚守在分监区的疫情防线上;她驰援武汉,艰苦作战,被服刑罪犯的一张感谢纸条彻底暖化了;他义务完成千次普法讲座,让“法治之花”绽放在高墙内;他发挥心理学专业优势,成为高墙内的“解惑人”;他成立“红苹果公益”,“穿墙引线”温暖特殊未成年群体的心灵;他确诊癌症后,仍想着怎么安排手术时间能不耽误工作......
他们都是监狱人民警察,因热爱而坚守着一座围墙和四角天空,怀揣着一片赤诚和一身坚毅,点亮这份职业的荣光。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训词精神,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示范引领和榜样激励作用,弘扬正能量,提升精气神,激发广大监狱民警的职业尊荣感和自豪感,进一步营造崇尚先进、学习先进、争当先进的浓厚氛围,进一步立足岗位,奋发有为、扎实进取,凝聚起推动我省监狱新一轮改革发展的磅礴力量,近日,福建省监狱管理局从近年来在援鄂、援派、抗疫以及在日常工作、专项任务中涌现出的重大先进典型、先进人物中,选出13名先进典型组成宣讲团,从11月18日起在局机关和全省22个监所单位开展以“践行训词精神,忠诚职责使命”为主题的全省监狱民警先进事迹巡回宣讲。
女子监狱 汤柳芳:“一个都不能少”
作为福建监狱支援湖北工作队的领队,女子监狱五监区监区长汤柳芳在出发之前,承诺一定竭尽全力守住监管安全的底线,一定竭尽所能把队员一个不少地带回来。这两个“一定”既是她援鄂工作的准则,更是她对每一名援鄂民警家属的承诺。
第一次见到方舱时汤柳芳呆住了,一瞬间迷茫、惊慌、恐惧,她用指尖掐住自己的劳宫穴,告诉自己不能慌、不能乱,要镇定、要稳住军心。迅速回过神来的她故作轻松地对大家说,“我先进去侦查一下地形,大家相互检查防护用品穿戴,稍后你们再进去熟悉现场。”不料,大家一致表态,要一起进去。这一刻,她们三十个人的心是连在一起的,在此后的三十天里,她们同甘苦,共进退。
在武汉时,无论每天多忙多累,汤柳芳都不敢落下的一项工作,就是认真检查执勤民警的防护装备,不错失一个细节,确保万无一失,再目送她们上岗,在心里默念一定不能出事,一定要平安归来。当援鄂民警平安返闽的那一刻,汤柳芳心里悬着的那块石头才算落地,她实现了自己当初的承诺,一个都不少地把援鄂队员带回来了。
建阳监狱 童亮:特殊的普法“花匠”
如何进一步推进普法工作,让“法治之花”绽放高墙,是建阳监狱九监区长童亮一直追求和实践的。童亮常把自己比作花匠,不过是在高墙内“种花”,他悉心浇灌着“法治之花”,让濒临绝望的罪犯重新燃起了希望的曙光。
童亮所在的建阳监狱第九监区,是全国第一个、全省唯一一个集中收押限制减刑罪犯的监区。十八年前,一名服刑罪犯对他说:“警官,我当时真的不知道砍几棵红豆杉是要坐牢的,如果当时有人和我说一下,我也不会走上这条路。”这句话深深地触动了童亮,他从此踏上了普法的道路。在他心中,总有一个声音说:只要有一个人因为他的普法,而避免了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他所做的一切就是值得的!
支撑童亮完成数千次义务普法讲座的动力,始终是十八年前的那句话:“只要有人和我说一下,我就不会走上这条路。”
榕城监狱 林赞和:硕果累累“解惑人”
性格随和、热情而健谈,榕城监狱直属三中队(高危监区)中队长林赞和正如他的名字一样,给人春风化雨般的感觉。
随着工作的不断深入,他意识到,不是所有罪犯的思想问题都可以通过谈话解决的。为了进一步提高教育改造效果,单位专门成立了一个以“林赞和”命名的个别教育工作室。同时,还制定了135的教育管理思路,即是打造一个品牌个别教育工作室;建成三个特色教育机制(集体会诊、罪犯心理互助、心理讲坛);做到五个维度(教育转化和思想道德教育/心理矫治/解决实际问题/规范行为养成/亲情帮教相结合)。
林赞和发挥自己心理学专业优势,因人施教,对症下药。据统计,在榕城监狱工作10年来,他成功转化了35名顽危犯,教育转化严管罪犯300余人次。
泉州监狱 潘曾:不被击垮的“小蜜蜂”
在泉州监狱,有一个被大家称为“小蜜蜂”的民警——潘曾,深夜一两点回家、半夜从睡梦叫醒、加班加点爬格子……这些对他来说早已是常事。
2016年3月,潘曾连续一个多月没有休息,顶着发烧感冒仍通宵熬夜。2017年,他病倒了,却要求国庆长假前一天动手术,因为这样不耽误工作,妻子听后忍不住痛哭失声,他这才得知自己患了癌症。但他说:“生病和癌症怎么能击垮一个人民警察?”
潘曾在监狱办公室的综合文字岗位,一干就是15年。16年从警生涯,15年笔耕不辍,他成为了全省监狱系统的“老笔头”。据初步统计,他累计撰写各类文字材料3000余篇,达上百万字,有的还受到省部级领导批示。但潘曾不骄不躁,始终怀着“小蜜蜂”的匠心使命,用自己的文字和青春诠释着监狱人民警察的担当品质。
仓山监狱 王锥:奶奶最后的“鸭肉线面”
第一批封闭执勤开始,福州仓山监狱四分监区分监区长王锥主动请缨,“临别时,奶奶交代家人煮了我最爱吃的鸭肉线面。”然而,这一碗鸭肉线面,却成了奶奶为他准备的最后一餐饭。
王锥由奶奶一手带大,奶奶就像一座灯塔,指引他的人生,见证他的成长。2月3日,王锥得知了奶奶突然离世的噩耗,他忍不住内心的悲痛失声痛哭,但却婉拒了组织让其回去奔丧的要求。他说:“我是分监区长,在防疫的关键时刻,我不能走也不该走。”王锥认为他的坚守更符合奶奶的心意,“奶奶曾告诫我,要珍惜工作,努力工作。”
王锥清楚地知道,在当时疫情形势严峻和服刑罪犯不稳定因素增多的情况下,自己的离岗会造成分监区警力的进一步紧张,给监管安全带来风险。于是,他把悲伤和思念埋在心底,继续完成执勤任务。
女子监狱 陈晓凌:一张纸条就值了
“在组织服刑罪犯排队等待的过程中,有人带头唱起了《我和我的祖国》,一时间,这首歌响彻整个方舱。”福建省女子监狱四监区十一分监区民警陈晓凌回忆起自己的援鄂之行,想到当时的情景,陈晓凌依旧红了眼眶。
那天她不吃不喝穿着防护服,从中午十二点直到深夜十二点。这时,一名服刑罪犯塞给陈晓凌一张纸条,透过被雾气打湿的护目镜,她看到了巴掌大的纸条上,写满了服刑罪犯对于援鄂民警的感谢。信上写到:“虽然看不到你们的脸,却能通过防护服上的标识记住你们所在的城市,希望不远千里前来驰援武汉的你们,都能好好保护自己。”为了不让泪水流下打湿护目镜,陈晓凌抬起头,把涌出来的泪水逼回了眼眶。
这张纸条,陈晓凌在手里整整攥了7个小时,因为她觉得这是此行最珍贵的礼物,那一刻,她很庆幸自己身着这身藏蓝,更庆幸自己做出援鄂这个决定。
训练总队 林敏明:一个“苹果”暖童心
福建省司法警察训练总队民警林敏明,偶然得知一些服刑罪犯的未成年子女,由于父亲或母亲在监狱服刑,祖父母年事已高无力照看,生活状况堪忧。于是他利用休息时间实地进行了走访,发现很多服刑罪犯未成年子女都生活在父母的阴影里,他们的境况牵动着林敏明的心。
林敏明意识到,应当让更多的人关注这个特殊群体并参与到帮扶工作中来,于是“红苹果”公益成立了。这些年,“红苹果”共帮扶服刑罪犯未成年子女18691人,帮扶对象覆盖全国28个省451个县市。
红苹果公益不仅改变了孩子,也改变了他们正在服刑的父母。红苹果公益在女子、榕城等10家监狱开展的“穿墙引线”亲情拓展见面会,为省内外145个服刑罪犯的困难家庭提供了亲情交流的平台,促进了罪犯的教育改造工作。
福清监狱 江世瑞:上阵“父子兵”
新冠疫情开始,福清监狱一监区副教导员江世瑞是第一批进监封闭执勤的监区领导。作为一名单亲父亲,进监封闭执勤时,他最放心不下的就是儿子。因为刚上初中的儿子要自己解决日常生活和网课的学习问题,学校开学后要独自上下学。监狱领导得知情况问他是否需要帮助,他说:“没事,谁叫他老爸是一名监狱警察呢,所有同事都在战斗,我怎能往后退?请组织放心,我绝对不会掉链子。”
当江世瑞执勤完毕回家后,才知道一直表现乐观坚强的儿子,其实每天都在日历上倒数着日子,记录着他盼着爸爸回家的心路历程。看到懂事的儿子,江世瑞感到既欣慰又心酸。虽不能时常陪伴着儿子,但江世瑞将当初从警的誓言践行到底。
闽江监狱 沈飞天:无条件、不退缩
“非典”时期,他冲在第一线;“甲型H1N1”流感爆发,他主动加班坚守;艾感监区医务人员紧缺,他冲了上去;疫情期间,他连续封闭执勤77天......他就是福建省闽江监狱医院院长沈飞天,在急难险重任务面前,从不退缩,从不讲条件。
2018年10月,沈飞天接诊了患有非常严重的化脓性甲沟炎的艾感病犯,接诊时,病犯脚指甲周边组织已经流脓,如果病情进一步恶化,有可能患上败血症。
“不管什么病人都应该给他治疗,怎么能够因为害怕感染就不救治?”心里的责任感驱使沈飞天戴好口罩、手套,开始进行拔除指甲的手术。但回想起当时的情景,他仍心有余悸,“脓血突然飞溅而出,如果溅到我眼睛,就有被感染的风险!”艾感病犯痊愈后,对沈飞天连声道谢,这件事也使沈飞天成为了闽江监狱艾感监区成立以来,第一个为艾感病犯做手术的监狱医生。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强调: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唯有精神上站得住、站得稳,一个民族才能在历史洪流中屹立不倒、挺立潮头。”
今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全省监狱系统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民警职工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把个人冷暖、责任担当和国家安危融为一体,“我是党员我先上”“疫情不退、警察不退”,誓言铿锵,丹心闪耀。
我省监狱广大民警一路走来,岁月早已刻下了他们的不凡成就,更见证了他们的无悔奉献。福建省司法厅党委委员、监狱管理局党委书记、局长柯南木在先进事迹巡回宣讲报告会上表示,举行全省监狱先进事迹巡回宣讲,就是要高举旗帜、牢记训词,在全系统大力传承、弘扬伟大抗疫精神和具有我省监狱独特的精神基因、精神气质的“新垦精神”“白沙精神”,凝聚起全面推进我省监狱改革发展的强大力量。先进典型、先进人物用忠诚铸就信念、平凡书写伟大、奉献实现价值、精神支柱事业,充分诠释和展现了我省监狱民警队伍是一支对党忠诚、服务人民、执法公正、纪律严明的队伍,是一支党和人民信得过、靠得住、能放心的队伍。全省监狱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民警要以先进典型、先进人物为榜样,戮力同心、锐意进取,不断为推进我省监狱新一轮改革发展再上新台阶、为更好服务和保障新福建建设和全方位高质量发展超越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勇挑重担是监狱民警一贯的工作风格,一身警服,时光变换,初心不改,他们将无悔青春献给了热爱的监狱事业,抱着“召必来,来必战,战必胜”的坚定信念,用行动践行使命,用担当诠释警魂,为社会筑防线保平安。
(谢伟英 陈晓蓉 何静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