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登录福建省监狱网
“大道理人人都懂,小情绪却难以自控。不然监狱里也不会出现罪犯……”
在厦门市湖里区工会组织的周末户外讲堂上,纪志栋正引导在厦务工人员为自己的孩子带上眼罩,“家长尽量不说话,带领小朋友,慢慢往前走,开始一段只属于你们的探险旅行……”
家长们小心翼翼地领着小朋友,穿过小树林,爬过小山丘,越过浅溪,终于安全抵达终点。
“接下来,请双方互换角色,家长带上眼罩,由小朋友带领你们原路返回。注意,是一样不能
一个契机爱上“共情”教育
“我大学时是校团委干部,经常组织或参与公益活动,觉得很有意义,后来便成了习惯和爱好。”纪志栋说,因大学时组织参加了一次结合体验、引导、分享于一体的心理体验课的契机,他从此爱上了这种“共情”教育。
2007年,稚气未脱的纪志栋在厦门监狱开始了自己的人生新征程。走进号房,走近罪犯,有的人穷凶极恶自暴自弃,有的人一失足成千古恨……高墙铁网里的故事让他深感震撼。
“大道理人人都懂,小情绪却难以自控。不然监狱里也不会出现罪犯……”
打开“孤僻男孩”的心结
那年,纪志栋参加了一个公益图书馆项目,业余时间当起了志愿者——到公益图书馆里陪小朋友做游戏,辅导他们完成作业。
“小黄(化名)的父母在厦务工,当年把小黄从老家接来厦门上学后,因没时间陪伴他,就送他到公益图书馆。”纪志栋回忆,那是个聪明的小男孩。
小黄每天都沉着脸,不写作业也不主动与他人交流。细心的纪志栋发现了他的异样,便主动找他玩游戏。小黄在游戏过程中终于吐露心声,“我还是喜欢在老家,奶奶把我照顾得挺好的。我爸妈把我带到厦门,又不管我,也不知道这有什么意义。”
纪志栋听罢,笑了笑,“我们换个游戏玩,就比谁能同时做更多的事!”小黄同意了,只见纪志栋掏出耳机,拿出课外书、小学生作业本,还找来了饼干糖果。
小黄戴上耳机,打开作业本,伏案桌前,偶尔吃吃饼干……十分钟后,纪志栋问他,作业题是什么?歌词是什么?小黄恍然醒悟,“纪老师我明白了!父母既要打工挣钱,又要照顾我,真的不容易,难免有没照顾到的。”
小黄慢慢乐观起来,在接下来的日子里调整自己的学习状态,成绩突飞猛进。纪志栋倍感欣慰。
此外,纪志栋还参加了北极星救援队、福建同心慈善会、厦门城市义工等公益组织的活动,在他的生活中,“小黄”这样的例子并不少。不管是给大中小学生还是务工人员,或是教师、武警上课,十余年来一有空闲,纪志栋就会站上讲台,全身心投入到“共情”教育的角色当中,在监狱里完成本职工作更不例外。
把“专业”搬进监狱
“作为一名改造标兵,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和谐’这一方面时可以有什么行为表现?”厦门监狱三监区十一分监区的走廊上,回荡着纪志栋嘹亮的发言。
在一张纪志栋自制的“价值观共创画布”下,罪犯们积极思考起来。“在号房内排队轮流洗漱、起床的时候尽可能声音小一些、多使用文明用语、包容同改的小缺点、帮不会写字的
“现在,你们可以选择画布上的词条,提炼关键词,重新排列组合,构建自己想要的行动模型。”罪犯在纪志栋的引导下一步一步探索答案,接近答案。
终于,在罪犯中有人高呼:“我懂了,我懂了,原来服刑人员38条规范中的规定都是为了让我们和谐改造,我们要的其实和规范要求的是同一回事。”
纪志栋以“价值观共创画布”为工具,让罪犯说自己听得懂的话,举出自己真实的例子,相互分享和倾听,形成了属于罪犯的逻辑体系。
这种由被动转为主动的学习方式,受到了罪犯的欢迎,有效化解了罪犯对被管理的抵抗情绪,让他们找到更多自主改造的动力,现场学习氛围积极。
其实在2008年,纪志栋就将自己的“专业”带进监狱工作中。他在监狱开展了罪犯阳光心理拓展训练,此后还陆续进行“成长团体”“放松团体”“生命教育”“协作团体”“出监团体”等各类型团体教育活动。他的不少论文、课题入编省部级案例集,也受邀参与编写司法部罪犯《心理健康教育》统编教材。2020年底,他负责的《体验教育助力罪犯改造》项目获评福建省监狱系统教育改造一级创新项目。
纪志栋进监封闭执勤前一晚,接受了记者的采访。这位从事公益体验课事业十余年的监狱警察,在回首过往时兴致盎然,“分享是最好的学习,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我很享受这种课堂上相互启发、相互点燃生命之光的时刻。我也喜欢各种体验,因为体验让生命多姿多彩,正是体验过各种不同的人生,更能感受生命的宽度与厚度。”
(胡苏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