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登录福建省监狱网

    

关注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丨 “暗夜”中他们需要一道“光”

时间: 2021-05-13 20:15 阅读:{{pvCount}}次 字号:
分享到:

  编者按: 

  你看,他的父亲坐过牢;你看,她一副偷偷摸摸的样子,长大后肯定会像父母一样去犯罪……他们,在社会上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

  他们未曾犯罪却要承受父辈犯罪所带来的压力和痛苦。家庭变故、经济窘迫、教育缺失、世人歧视的目光,仿佛置身于一个无形的囚牢,苦苦彷徨挣扎,他们的“刑期”往往可能是——这一生。

  常常有人提出质疑,“为什么你们要花这么大精力去关注服刑人员的未成年子女,而不去关注那些受害者子女?他们不是更可怜吗”,但是正如“红苹果公益”志愿者、监狱民警及教育部门、民政相关人士接受采访所说,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因长期缺乏关爱、受人歧视,失学率高,若没有施以关注及正确引导,他们很容易走上违法犯罪道路,造成犯罪代际传递。同时,救助孩子也是在教育改造罪犯。对于服刑人员来说,如果说世界上有一种力量能让人悬崖勒马、痛改前非,那就是亲情的力量。当亲情的光亮透过高墙照进心田,会在服刑人员与家庭、子女之间架出一条无形的通道,唤醒他们内心最原始的良知。

  一个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家安则国安。所以,对这一特殊群体的救赎与治愈,以亲情的纽带联结高墙内外,帮助服刑人员更好地回归社会,回归家庭,就显得尤为重要。今天起,阳光君推出关注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系列报道。

  人们总说“孩子就像天使,父母就是他们的翅膀,让他们在天空中自由飞翔,享受阳光的沐浴”。然而有这样一群孩子,只因父母入狱,他们好似被折断了双翼,倚身墙角。爱的缺失、教育的滞后、生活的窘迫,让他们成长的道路坎坷崎岖,他们因贫困早早辍学,外出打工;因周边的冷漠歧视,心灵受到创伤;因长期缺乏引导,误入歧途,甚至同父母一样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他们是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是目前国内困境儿童中最为复杂的一个群体。他们的人生之旅刚刚启程,却已失去父母的庇护,谁来为他们保驾护航?

  2021年3月5日,“福建省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新闻发布会在福州召开。会上发布了《福建省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实施方案》,明确指出将进一步推进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等困境儿童保障工作。按照《关于进一步做好事实无人抚养儿童保障有关工作的通知》《关于做好因突发事件影响造成监护缺失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工作的意见》规范之后的要求,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包括了父母双方服刑在押或父母一方服刑在押,另一方死亡或失踪情形的儿童。

  父母有罪,孩子也有罪吗? 

  “如果我死了,你们能不能帮我将他送去福利院?让他在那里等爸爸回来……”小聪70多岁的奶奶小心翼翼地问志愿者。小聪2岁时,父亲因罪入狱,母亲早逝,奶奶靠卖海蛎供小聪生活、学习。如今,小聪12岁了,可是奶奶身体状况越来越差,已经不能走很远的路,海蛎也卖不了了;

  小南很小的时候,父母犯罪入狱,在填写“最想读到哪个学历”时,他只填了初三,“我大概只能读到初三,因为家里没有钱,我读不来也没人教我。”校园生活对这些孩子来说既是向往的,又是惧怕的;

 

  在福建省教育援助协会(简称“红苹果公益”)一期亲情拓展营中,帮扶对象小雨对志愿者提供的帮助很冷漠,她像一块拒绝融化的冰,有意与外界保持一段距离。两天的相处,志愿者们关注着这个孩子。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终于寡言少语的小雨低声问志愿者:“姐姐,你知道我在学校被同学排挤时,心里的滋味吗?我觉得活着没什么意义。”

  ……

  他们都是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不仅要承受父辈犯罪所带来的压力和痛苦,生活的窘迫、残缺的家庭,很大程度上也影响了他们的人生轨迹。傅聪任职于龙岩监狱教育改造科,2016年,他通过参加“红苹果公益”在龙岩监狱开展的“穿墙引线”活动,成为一名民警志愿者。在一次次的实地入户走访中,傅聪看到了这些困境儿童的真实情况:他们普遍比同龄孩子更缺乏自信,因为父亲或母亲的入狱,他们被迫面临不该由他们直接面对的困难和问题,如无人监护、没有户口无法完成义务教育等……“而这些问题大多不为社会所知,或者即便知道,也无法获得更多的支持。”傅聪无奈地说道。

 

  这些孩子普遍失学率高、心理健康状况差,作为失去双翼的天使,他们过早地感受到成人世界的残酷,习惯于远离人群,用沉默包裹自己。正因为如此,在没有正确的引导与化解下,他们中的部分人走上了违法犯罪道路。在苦苦挣扎中,如果有人向他们投以理解的目光,哪怕只是一个简单的鼓励、一个简单的拥抱,就足以让他们感到一种生命的暖意。

  他们在黑暗中努力寻找光芒 

  小英是高三毕业生,她有一个妹妹和弟弟,三人都正在上学。父亲早年过世,母亲入狱,三姐弟一直由婶婶照顾。婶婶自己有三个孩子,叔叔患有精神疾病,家中还有80多岁的老爷爷,一家9口的重担全压在婶婶一人身上。

  小英高考分数高出大专线100多分,想报考服装设计专业,但高昂的学费让婶婶很为难。志愿者得知小英的困难后,立即为小英提供实习兼职岗位,让她靠自己的努力筹集学费,圆了“大学梦”。

  小燕,小佳是俩姐妹,从小和两个姑姑一起生活,她们虽然在很小的时候就缺失父爱,但姐妹俩非常阳光。不论是在课堂上回答问题还是表演节目,她们总是冲在第一个,住宿的酒店房间里放满了“红苹果”发的奖品,每时每刻都能看到她们笑容。她们也是懂得感恩的孩子,她们在愿望纸上认认真真地写下“十年后我也要做一名志愿者,去帮助更多的人。”

 

  无法在蓝天翱翔的天使也有享受阳光的权利。志愿者虽然无法替代父母的角色,但也足以让这些孩子有了对未来的憧憬,朝着光的方向努力。可有些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在寻找光芒的道路上迷失了方向,和父母一样误入歧途。

  记者在调查中了解到,有不少的孩子,特别是农村孩子,父亲入狱后母亲便会改嫁,孩子可能被遗弃。“我绝望过,也轻生过。”小欢和其他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一样,童年时期经历了父亲入狱、母亲改嫁,在别人眼里他是没人要的野孩子。他像一朵野生的玫瑰,在黑暗的角落里浑身带刺地蜷缩着,只为保护自己不堪一击的心灵。

  “妈妈说过,她在外面挣到钱就会把我接走,如果妈妈不离开,如果妈妈回来,我肯定不是今天这个样子。”5岁母亲离家出走,12岁辍学,13岁离家出走,15岁和老乡到福州打工,16岁因为抢劫被判入狱。阿木入监服刑以来,除了父亲偶尔打个电话过来,他似乎被这个世界遗忘了……家庭变故、亲情缺失、学业中断、身陷囹圄,都给阿木的心理留下巨大的阴影。

  从长期的谈话教育中,未管所民警了解到,母亲离家出走后,脾气暴躁的父亲常常酒后打他,阿木就是因为忍受不了父亲的家暴才离家出走。对母亲的想念像一根刺,随着时间的流逝在阿木心里越扎越深,“我就想问问母亲,为什么不要我了?”根据阿木提供的信息,几经曲折,未管所民警们终于找到阿木的母亲,她因为贩毒被判无期徒刑羁押在成都女子监狱。

 

  双亲陪伴的缺失和所遭受的侵害让这群孩子厌学,甚至离家出走,家庭变故带来的迷茫与不安让他们在面对这些残酷复杂的世界时更加无助,仿佛活在一个无形的囚牢中。

  “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在记者走访过程中发现,这种根深蒂固的观念让“戴着有色眼镜”看待服刑人员子女群体的大有人在。张瑞富作为宁德监狱教育科副科长,常年在一线工作,他目睹了许多罪犯是因一时冲动走上犯罪道路,导致家庭破裂,子女生活没了着落,进而引发其子女因缺少关爱而被社会不良人员哄骗,重蹈“父”辙,走上偷窃抢劫等违法犯罪道路的现象。

  看到此般恶性循环,张瑞富痛心疾首之余,更希望社会能够将目光投注到这一特殊群体身上,帮助他们,让他们的生活有保障,能得到关爱,健康成长,同时促进罪犯在监狱内积极改造。

  (谢伟英 陈晓蓉)

附件下载:
相关链接: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