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登录福建省监狱网

    

世遗大会丨泉州“非遗”传承界有一群特殊的传承人

时间: 2021-07-26 20:55 阅读:{{pvCount}}次 字号:
分享到:

  “咚!”

  这是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主持人敲下槌子的声音;

  这是福建泉州申遗成功的声音;

  这是“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项目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声音;

  这是中国再添一处世界遗产的声音!

  泉州,一个历史文化底蕴浓厚的城市,作为古代著名的天然港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其航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南北朝时期。

  在这里,有许多热情执着的人为守护历史遗产,付出心血和努力。泉州监狱也是其中一员,监狱将非遗文化技艺传承与罪犯教育改造工作相结合,培养了一批批特殊的“非遗”技艺传承人。

  近年来,泉州监狱根据省厅局的部署和要求,坚持“以文化人”的理念,结合闽南地域特色,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罪犯教育改造相结合,以文化艺术为载体,引导罪犯端正改造态度,树立改造信心,重塑“健康人格”。

  

学习非遗
让“新生”更加精彩 

  在泉州监狱,经常可以看到罪犯或独自一人,或相互协作,灵活地转动着手指和手腕,那是他们正练习一门特殊的技艺——掌中木偶。

  掌中木偶戏,又称布袋戏,2006年被列为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目前掌中木偶戏在闽南、潮汕和台湾等地仍十分流行。

  2017年,泉州监狱成立了掌中木偶习艺班,聘请非遗传承人进监担任师傅,购置工具,装修习艺教室,近百名罪犯报名,经过监狱的筛选审核,最终20名罪犯成为了首批掌中木偶狱内传承人。

  截至目前,泉州监狱已有200余名罪犯学成“出师”。掌中木偶真真切切地改变了他们的人生,罪犯张某感慨:“没学之前,觉得掌中木偶很简单,但跟了老师学之后才发现其中有那么多奥妙之处。”

  还有更多的罪犯在学习“非遗”技艺的过程中找到了“出路”。据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陈炎森老师介绍,“目前社会上关注掌中木偶的人多,潜心学习的人少”,掌中木偶面临着人才青黄不接的窘境,急需技艺传承人。泉州监狱恰好提供了学艺平台,再加上老师的孜孜教导,参加学艺的罪犯对以后的人生充满了信心和期待,更加认真刻苦地学习这门非遗技艺。

  练习中,罪犯跟着师傅体会戏中百态人生;舞台上,罪犯用灵活的手指演绎掌上人生,这何尝不是重谱他们自己的多彩新生。

  

传承非遗
让改造更有色彩 

  拍胸舞,又称拍胸、打七响等,发源于福建泉州,是福建最有代表性的传统民间舞蹈之一,也是古闽越舞蹈之遗存,广泛流传于福建南部沿海泉州各县区以及漳州、厦门等地。

  在台湾地区,大到重大文化活动、文艺踩街,小到普通百姓家的婚丧喜庆,随处可见“拍胸舞”的身影,泉州监狱成立拍胸舞队引起台籍罪犯乡音乡情的共鸣。

  拍胸舞队自成立之初就吸引了众多罪犯参与,其中包括4名台湾籍罪犯。从编舞到排练,再到服装道具的设计制作,他们全情参与其中,并创造性地融入高山族舞蹈动作,在多次汇报演出中,拍胸舞《闽南汉子》总是博得来宾的热烈掌声。

  

保护非遗
为教育改造工作添彩 

  在泉州监狱,找寻“非遗”的影子从来不是一件难事。这些被大众津津乐道、拍手叫绝的非遗绝活,已经悄然在高墙内生根发芽,别有一番气象。

  瞧,监区操场上一红一金两条巨龙在空中舞动,整齐划一的“旗阵”“腰鼓表演”,大气磅礴的“拍胸舞”“舞龙舞狮”,活灵活现的“掌中木偶”“妆糕人”,还有逗趣生动的“火鼎公婆”……

  听,空灵的南音正在耳畔萦绕,豪迈有力的“二十四节气鼓”鼓声震天 ……使人仿佛置身于泉州的大街小巷、寺庙祠堂,享受着泉州的非遗文化的沁润。

  早在2013年,舞龙和南音等8个非遗文化项目作为首批引入项目,在泉州监狱扎下了根。

  据泉州监狱赖世潭副监狱长介绍,目前监狱已引进“非遗”项目18个,聘请12名民间非遗传承大师走进高墙开班收徒,培养监内传承人近900名。疫情期间,监狱“停课不停学”,通过“视频教学”“以老带新”等方式持续开展非遗技艺培训。以助力罪犯改造为出发点,注重人才培养,做到授之以渔;定期举办达人秀、作品展等活动,营造热烈的学习氛围;开展“罪犯就业推荐会”,搭建罪犯回归社会“最后一公里”,实现非遗保护和人才培养的双丰收和双促进。

  如今,泉州监狱各项非遗技艺培训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已实现“一监区一特色一品牌”的目标。

  罪犯制作的手工花灯参加泉州市元宵灯展,连续三年获评二等奖;泥塑作品《惠女风采》代表福建监狱系统参加“海峡两岸矫正实务论坛暨书画展”;拍胸舞《闽南汉子》成为监狱文艺演出的品牌节目;民警许志成与刑释人员合作的曲艺节目,在《中国梦想秀》《向幸福出发》等热门电视舞台展示风采,成为监狱系统教育改造文化成果的闪亮名片。

  (苏文锋 陈晓蓉)

附件下载:
相关链接: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