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登录福建省监狱网

    

教育整顿 · 身边榜样 | 建新医院血透室,一个鲜为人知的地方,每天都在发生什么……

时间: 2021-09-29 20:55 阅读:{{pvCount}}次 字号:
分享到:

  近日,我省疫情出现反复,建新医院的全体民警职工冲锋在前,守护着高墙内的一方平安。在这群白衣战士中,有一群来自血透室的医护人员,他们坚守初心,克服了工作环境简陋、监管压力、疫情防护等重重困难,在监狱的高墙电网内,身体力行践行“医警仁心,拯救身心”的工作。

  无惧疫情  他们是监区安全的守护者 

  血透室的医护人员9月3日开始封闭执勤,原本9月10日可以换防,但由于突发疫情,他们将继续封闭执勤。面对人手紧缺、工作量剧增、封闭执勤的巨大压力,他们迎难而上,扛起了监区防控疫情的安全。

  血透室医生李潘接受采访时坦言:“不管是对妻子、女儿,还是父母、兄弟,我欠他们的实在太多太多了,但面对疫情防控的责任,我的职业注定我必须冲锋在前!”

  9月10日,建新医院血透室启动第一轮全员核酸检测,封闭执勤、隔离备勤人员及病犯由监狱医院医生负责统一采样送检,至9月16日已完成4次全员核酸检测。

  面对严峻而持久的疫情防控阻击战,建新医院血透室全体医护人员勇敢担当,主动作为,加强了对病犯的管理。据李潘医生介绍,护士每天早上6点40分,到病房开机调试、连接透析器等,同时做好病犯的体温检测,再进行透析前的血压和脉搏测量、身体状况询问等。上机后,要密切关注病犯的状态,每人血透的时间大概为4个小时,护士们每隔几分钟就巡视一次,每隔1小时测一次血压,检查血管通路有无渗血、有无不良反应等。等当天最后一名病人下机,做好整个血透室的清洁消毒,经常要到晚上十一二点。

  在这里抢救急救事件经常发生。一阵紧急电话铃响,重症监护室传来消息:一名重症病犯呼吸困难,心脏骤停!闻讯,医生们三步并成两步,直奔重症监护室——心脏按压、气管切开、心肺复苏……忙活了近一个小时,才将病犯从鬼门关抢了回来……他们在这个“小地方”守护着全体病犯的安全,坚守着他们作为医生的责任与担当。

  勇于担当  他们在“小地方”做“大事” 

  在2016年之前,全省监狱需要血透的病犯只能到地方医院去,有的甚至要跨市治疗,“各地市的病犯到福州来,在建新医院住院,白天去外面医院透析,做完再回来。出于疾病的特殊性,民警跟随病犯常年‘驻扎’福州,监管压力很大。”建新医院的民警告诉记者。

  “开设血透室,对建新医院来说无异于‘自找麻烦’,给自己揽事揽责。”建新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章祖强介绍,建新医院血液透析室于2016年成立,填补了我省监狱系统医疗机构在血液净化领域的空白,极大减轻了警力、财力、物力的消耗。一个5平方米的接诊空间,一个用药房改造出来的20多平方米无菌病房、3位医生、4位护士,正是这微薄的医护力量,却承担起全省监狱系统病犯的血液透析工作。

  周樑从医16年,是一名承担尿毒症病人血透治疗重任的医生。他说:“既然选择了这份职业,就顾不上压力多大。做好本职工作难道不是基本责任吗?”

  这里的医护人员与艾滋病、肺结核、肝病等传染病人“亲密接触”是“家常便饭”,这里关押的对象大多为故意杀人、故意伤害、强奸、吸毒贩毒等暴力犯、顽危犯,他们的工作环境充满了危险性,这需要有过人的勇气和智慧,更需要超过常人的付出……

  日复一日  他们是身体灵魂的救治者 

  既要看押,还当陪护;既要治病,还要医心。一年365天,天天如此。工作忙、压力大、休息时间少,是血透室医护民警的普遍写照。

  目前,病房有6台血透机在运转,接诊病犯24人,医生护士每周排成两班,每班一位医生两位护士,日常分成三拨,机器每天满负荷运转。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需要长期与血透机为伴,这是他们的“人工肾”,得靠它“续命”。

  而高墙电网内的病犯与普通的病人不一样,他们患病后疑心重重,心理负担极重。有不少病犯自暴自弃,或者以消极行为对抗纪律惩戒,对医嘱置若罔闻,影响治疗效果。对此,作为一名监狱医生,不仅要有高超的医术,还要有一套对付病犯“思想重疾”的功夫,缓解焦虑,化解不安,重塑新生的信心。

  “现在感觉好点了吗?药还是要按时服用,饭得吃,不吃饭哪有办法补充营养能量。我们已经预约了外院的专家对你进行会诊,所以你更要好好配合治疗。我们都不放弃,你更要努力……”周樑医生来到丁某的床前苦口婆心地说道。丁某被判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在服刑期间被查出患有尿毒症、高血压、贫血,送到建新医院就诊治疗,丁某今年已六十多岁,自认刑期比命长,对于活着走出监狱大门,他已没有太多的奢求,经常流露出悲观情绪,拒绝吃饭、拒绝服药、拒绝治疗。周樑医生秉持着“对病犯必须要治病又医心”的信念,每次查房巡诊时都会花很多时间帮丁某树立新生信心。

  正是在这样的医者仁心打动下,许多病犯变得积极了,主动配合治疗。透析效果好了,互动也增多了。医护人员再适时对病犯进行心理疏导、行为矫正,更使他们获得认知上的提升……这些不断传输的正能量,也让他们重新燃起了生活的信心。

  (谢伟英 潘雯君)

附件下载:
相关链接: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