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登录福建省监狱网
“把工作交给他,靠谱!”“他工作认真细致,负责任,是个实干派。”这是领导和同事对永安监狱六监区十六分监区指导员谢青澎的印象。
从警十二年来,他从一个略显青涩的新民警成长为一个分监区业务骨干,从分队长管教、副分监区长到指导员,谢青澎始终保持高度责任感和饱满的工作热情,工作认真负责、任劳任怨,力求把工作做到最好的他,先后被评为优秀公务员3次,先进工作者2次,多次获评优秀共产党员,优秀政工干部等荣誉称号,并受到省局嘉奖1次。
化顽石于无形
“学识学历学位只代表过去,只有在学习中思考,在思考中实践,才能提升能力水平。”谢青澎说。大学法学专业毕业后,谢青澎考入永安监狱,成为一名监狱人民警察,但他并未停下学习的脚步,利用业余时间取得了法律硕士学位,还通过理论学习和实操训练考取了三级心理咨询师资格证,并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监管改造工作中。
“我不需要减刑,我不干活,有本事给我加刑。”罪犯胡某经常叫嚣。胡某因犯盗窃罪被判处有期徒刑7年,是典型的无接济、无会见、无信件来往的“三无人员”,又因余漏罪被加刑。胡某觉得减刑无望后,不仅破罐子破摔,还经常顶撞民警,不服管教,是典型的“三不要”“刺头”类的顽固犯。
胡某自幼被过继,家庭简单暴力的管教方式,让他几乎不曾体会来自亲情的呵护。多次入狱的经历,让养父母与他断绝了关系,继而在服刑期间胡搅蛮缠,屡次违规。面对顽石,谢青澎没有退缩,也没有怨言,更没有放弃,对胡某进行了多次跟踪咨询后,对他的行为和心理状况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判,找出了他的症结后,开始对症下药。
谢青澎经常给胡某开“小灶”,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同时利用法律知识和心理学知识对胡某进行辅导,在他坚持不懈地教导下,渐渐消除了胡某的抵触和对抗情绪,拉近了内心交流的距离,还帮助胡某联系上了他唯一的亲人,真正体验到了亲情的感召与温暖。配合心理健康指导中心专职矫治民警系统、专业的心理矫治,胡某的心理状态有了明显转变,在亲情的激励下开始努力改造。
以细微促转变
“教育改造不是一蹴而就的,是需要长期坚持的,只有跟罪犯以真情换真心,才能找到教育挽救他们的方法,尽最大努力减少罪犯对社会的危害。”谢青澎说。
罪犯张某,入监之初是个“刺头儿”,常用“我不想活了”等言语和不洗澡不洗衣服等方式对抗改造。谢青澎主动接过了这个“烫手山芋”,一开始接触张某时,他直接摆出了“任尔东西南北风”的态度,不与谢青澎交流,并直接回怼谢青澎:“你不找我,我会过得更好。”
在一次次的谈话后,张某无意中说出一句“可以给我一只毛笔吗?”见到张某没有再用那几句敷衍话来搪塞自己,谢青澎敏锐地捕捉到了聊天打开方式,得知张某在外面时很喜欢画画,还写了一手好字。于是谢青澎及时对他进行个别教育,从练字聊到家庭,又从家庭日常聊到出监之后的生活……通过循序渐进、层层深入的提问与引导,成功重燃了张某对生活的希望。
用忠诚践初心
“没事,我轮休的时候可以陪老婆孩子,我有我的工作,我多休息了,就有兄弟要多干。”去年四月谢青澎的第二个孩子降生,在监区领导和同事劝他多陪陪老婆孩子时,谢青澎仍很快投入新一轮的封闭执勤。
自开启封闭执勤以来,作为分监区带队领导的谢青澎,总是时刻保持精力充沛,始终以高标准严要求约束自己,保持着高度的责任心和工作热情,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改造工作中。他充分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严格遵守规章制度,在填写值班日志、清查人数等日常工作中以身作则,以上率下,确保每批次执勤任务的圆满完成。
“困难谁都有,能帮多少是多少,我是党员我先上!”工作十二年来,谢青澎克服各种困难,始终在各个岗位上尽心尽力。自调入十六分监区后,他积极协助分监区长做好分监区各项争先创优工作,所在分监区已连续五年取得优秀分监区称号。
作为一名有着十五年党龄的老党员,他是妻子眼里的模范丈夫,孩子眼里高大威猛的超人爸爸,父母眼中的孝顺儿子,同事眼中无所不能的谢指导。他经常为分监区的年轻民警言传身教、传经送宝,用自身的光和热照亮后辈前行道路。
作为监狱人民警察,谢青澎始终坚守基层一线,不忘初心本色,牢记职责使命,身体力行,用青春和汗水书写着对党和监狱事业的无限忠诚,践行着监狱人民警察的铮铮誓言。
(王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