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有一老,如有一宝。”这句话对于警察队伍来说同样适用,经验丰富的老民警在队伍管理中稳重有度,把脉方向;在罪犯教育改造中经验丰富,耐心细致;在日常工作中“传帮带”,关怀年轻民警,帮助他们迅速提升工作能力。
在泉州监狱有这么一群人,他们曾经担任过科室、监区、分监区的领导,他们有一个共同的身份——高级警长,他们也是基层监区的“宝”。他们积极响应省局和监狱党委“高级警长下基层”的号召,主动到基层一线,用实际行动践行“革命同志是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
从不放弃的“教育家”
曾担任过监区长、科长的九监区四级高级警长陈明权,年近60岁仍不服老,继续扎根监区积极工作。
“他身体经常亮‘黄灯’,劝他休息,他都是摆摆手拒绝。”在一次封闭执勤期间,陈明权腰椎间盘发作,同事们让他提前出去治疗,但他考虑到封闭执勤警力紧张,“少一个人值班就等于多一项工作任务,我没事,挺一挺就过去了。”带班顶岗、督促检查,哪里有任务,哪里就有他的身影。由于表现突出,他被评为监狱“抗疫先锋”。

下基层后,陈明权负责支部纪检工作,对即将刑满的罪犯进行谈话是他的日常工作。“我还会再回来的。”罪犯林某已经“四进宫”,在一次谈话中,陈明权发现他存在消极厌世、报复社会的态度,这引起了他的警惕,是什么原因让林某有这样念头?陈明权决定要把隐患消除在林某出监前。
一次次深入谈话,陈明权了解到林某是一名“90后”,因盗窃罪入监,长时间没有家里人联系,“他们都看不起我,不要我了……”找到“病根”后就好办了。

陈明权通过林某户籍地的司法局打听到林某母亲的联系方式,“你好,我是泉州监狱民警……”电话被挂断,再打……在一次次电话联系中,陈明权终于和林母通上话,并安排林某与母亲进行亲情视频通话。
当林某在视频中看到泪流满面的母亲时,情绪激动,“陈警官,我感到生活又有了奔头。我向您保证,出去后一定好好做人,不会再进来了。”近几年,陈明权组织即将刑满罪犯谈话100余人次,像林某这样有再犯罪风险的罪犯,他总是想尽办法逐一化解,让他们安全回归社会。
救赎心灵的“谢老师”
谢云平,九监区入监分监区四级高级警长。从机关科室副科长的位置下沉到一线岗位,成为一名普通民警。
到了入监分监区,他充分利用自身对传统文化的研究给入监新犯上课,从文化传统到立身做人,他的授课生动活泼,罪犯喜欢听。在入监队,不管是民警还是罪犯都亲切地称他为“谢老师”。

疫情期间,监狱暂停现场会见,很多罪犯思家心切,情绪焦躁。为了缓解罪犯的焦虑心理,谢云平利用丰富的传统文化知识,引导罪犯去恶为善,放下杂念,安心改造。罪犯杨某判有期徒刑15年,因患糖尿病每天要打四针胰岛素,对生活丧失了信心。听了谢云平的传统文化课后,杨某改变了生活态度,“我很感激警官,让我捡了一条命,我也告诉家人要行善积德,多做公益,多做善事。”
杨某的事例引起了谢云平的思考——对罪犯的教育改造是可以不断拓展的,罪犯接受文化熏陶,可以唤醒他们沉沦的心灵,让灵魂得到救赎。于是,他自费购置教材,上网查资料,编写教案,制作PPT,为罪犯上了一堂又一堂生动的传统文化课。近几年,他还利用自己的知识储备和工作经验,坚持每周为新入监罪犯讲授传统文化,自创“入监教育第一课”“现在开讲”“谢老师课堂”等专栏,获得广泛好评和认可。
“如果通过我的努力能多改造好一名罪犯,让他们重获新生,那么社会就会减少一名罪犯,增加一名合法公民。”谢云平的话朴实而有力。
白首不止步的“好榜样”
一提到老陈,大家无不竖起大拇指。陈惠泉,七监区四级高级警长,是分监区年纪最大的民警,1985年便与监狱事业结下不解之缘,从青丝到白发,年如一日,他甘当一枚螺丝钉,现在他的愿望是坚守分监区岗位,护好一方安宁。

一天,陈惠泉值完夜班刚走出监区大门,对讲机里传来了急促的呼叫声,“分监区一名罪犯胃出血,急需送医院治疗,请求警力支援。”听到呼叫后,忙碌了一天的陈惠泉二话不说,飞快折返分监区,与值班民警一起处理这起紧急事件,及时将罪犯送往监狱医院救治。“警笛就是命令,安全就是责任。这是分内的事,如果没及时处理好,我下班回去后也睡不好觉。”从警这么多年,类似的事情还有很多,在陈惠泉看来,这都是分内的事。

在分监区,经常能看到陈惠泉那张挂着暖心笑容的黝黑面庞,脏活累活抢着干、争着干,评先评优时却总以“年龄大了,机会要留给年轻人”为由予以拒绝。因临近退休,监狱领导有意将陈惠泉调离基层一线,但陈惠泉婉言谢绝:“我在基层待习惯了,现在基层警力紧张,作为老同志,更要带头坚守在第一线。能和同事们奋战在一起,我觉得很幸福。”
在工作面前事事争先,在荣誉面前高风亮节,陈惠泉用行动诠释了大墙内高级警长的“好榜样”。
(洪孙汉 张明松 吴超明)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