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学生村官到警官,变的是身份,不变的是他为民服务的初心;从群众“贴心人”到灵魂“摆渡人”,变的是岗位,不变的是他昂扬奋斗的青春底色。改造一线,他用春风化雨的方式涤荡罪犯心灵污垢;坚守使命,他用满腔热血诠释监狱人民警察的实干担当。他就是宁德监狱第三监区第七分监区长甘栋元,自2013年5月加入监狱人民警察队伍以来,甘栋元多次被监狱党委授予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公务员称号。
跨界出发,他不改为民初心
1988年出生的甘栋元来自山城屏南。大学毕业那年,“到为民服务第一线”的坚定信念,让他选择成为家乡的一名大学生村官。
服务乡村的两年多里,甘栋元走街串户,与村民真心交流,用说农家事、拉农家话的方式,迅速成为乡亲们眼里的“自家人”。参与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行政公文写作、开展法治宣传……在一次次的实践锤炼中,他从基层零经验到带领群众脱贫致富,成为群众心目中最“靠得住”的人。
脚下有泥,心中有梦。2013年,服务期满,已经取得乡镇服务中心编制的甘栋元面临事业的又一转折:是继续留守乡村谋振兴,还是发挥自身师范专业所长,成为一名人民教师,或到更为轻松的服务中心工作?最终,儿时的梦想推动他走上一条全新的路——穿上藏蓝警服,成为一名监狱人民警察。
作为一名非科班出身的监狱民警,甘栋元一路走来,路途艰难却步履稳健。为了尽快适应岗位需求,他充分利用有限的时间刻苦钻研,从零开始学习规范执法、刑罚执行等业务知识。“很长一段时间里,他都是同事中起得最早、睡得最晚的那个人。”同事回忆说。“闻鸡起舞”式的奋发努力,让甘栋元迅速从一名“行业小白”蝶变为业务骨干。
如今,已成长为分监区长的甘栋元肩负着第七分监区狱政管理、教育改造、劳动改造等工作,在繁琐而具体的工作环境中,他凭借过去扎实的学习和多年的实践经验,妥善协调解决监舍、改造现场发生的各类问题。
因人施策,他既有雷霆手段又有菩萨心肠
“教育改造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每一个细节都关系监管安全的底线。”扎根基层一线十年的甘栋元,对教育改造工作始终坚持知责于心、担责于身、履责于行。身为一名分监区长,他既有雷霆手段,又有菩萨心肠,在改造中因人施策,调动罪犯的改造积极性规范性,确保监管安全开展有序。
今年5月底,甘栋元在主持一次夜间讲评时,罪犯叶某突然跃起、胡乱喊叫,他见状当即下令予以控制并喝令叶某停止,处置过程迅速果断,专业公正。此次突发情况虽未对监区改造秩序造成影响,但叶某情绪的突然波动,却被甘栋元记在了心上。
夜间讲评结束后,甘栋元立即进入叶某所在号房与其交流,并在其不成逻辑的讲述中,梳理出了叶某思想波动的原因所在。原来,叶某数度“进宫”,与家人的关系也不亲密,此回再次入监服刑,家属彻底中断了与他的联系。认为自己被全世界放弃了的叶某,无心改造,自暴自弃。夜间讲评前,叶某误听他人传话,与号长发生口角,管教民警劝其要耳听为真,不要被以讹传讹的信息误导,却被他误解为民警偏袒号长……种种原因叠加做出了不理智行为。
找到了症结,也就找到了打开心门的钥匙。在向上级领导汇报情况后,甘栋元一边加大对叶某的改造力度,一边通过档案信息与叶某家人联系。经过多次沟通劝导,今年6月27日,服刑三年多的叶某终于与家人取得联系,亲情这根线得以重新连接,叶某的改造表现也得到有效改变。
忠孝两难,他选择继续战斗
罪犯蔡某原是一名健身教练,因接触网络赌博走上歧途。入监服刑以来,在甘栋元的帮助下积极改造,最终获得新生。回归社会后,他凭借过去掌握的专业技能和服刑期间所学的知识,开办了一家健身房。为回馈监狱的再造之情,他的健身房也为刑释人员出监就业提供工作岗位,帮助刑释人员走好回归社会的第一步。
从罪犯到创业先锋,蔡某的转变是甘栋元十年教育改造工作的一个生动缩影。可没人知道,在这“教育、感化、挽救”的故事背后,他有着许多的牺牲与对家人的愧疚。
“我爷爷是一名有50多年党龄的老党员,从小我就听他讲述了许多革命先辈艰苦奋斗的故事。在爷爷的引领下,2007年,我光荣地成为一名共产党员。”甘栋元说。从小跟随爷爷生活的他,与爷爷感情深厚。每年七八月,老人总会等在老家的村口,期盼回家探亲的孙子。
2021年8月,甘栋元休假期近,爷爷如往年一般拄拐前往村口等候,却不慎摔倒致股骨碎裂。5天后,结束执勤任务的甘栋元带着妻女匆匆赶回,却没能赶上见老人的最后一面。
为了让同事能与家人团聚,甘栋元多次主动承担起了除夕夜与大年初一的值班任务,11个春节里,他仅在家过了3次。劳碌一生的父母,本已到了坐享天伦的年纪,却为了他能专注事业,仍帮忙照顾孩子。“10年来,是家人的无声支持,我才能走到现在。未来有时间,我希望能多陪陪他们,弥补这多年的亏欠。”甘栋元说。
十年从警路,警心映忠诚。从初出茅庐到独当一面,甘栋元用实际行动检验主题教育成果,践行初心使命。他是宁德监狱人民警察队伍中的一员,更是青年民警学习的榜样!
(龚丽雯 陈益培)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