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墙之内,不仅有冰冷的铁窗,更有温暖的救赎之光。洛江监狱罪犯陈某从入监时的消极抗拒,到身患重疾时的绝望挣扎,最终在监狱民警的倾力帮扶下重燃希望。一面跨越数百公里的锦旗,见证了监狱执法的“温度”。
“现在这种生活,有什么盼头”
2023年,陈某因经济犯罪入狱,面对身份巨变,他终日沉默,蜷缩在监舍角落,拒绝与家人通信,甚至对民警的谈心也冷眼以待。“犯罪让我失去了一切,改造又有什么意义?”这是他重复最多的话。
针对陈某的“心结”,一场“破冰行动”悄然开始。分监区及时成立专项攻坚小组,积极制定教育改造方案,通过积极的心理干预,引导陈某释放压抑情绪,并安排其参与“非遗腰鼓”兴趣班,让其重拾改造信心。然而,转变并非一蹴而就,陈某时而积极配合,时而再度封闭。民警在记录下他每一次情绪波动时,发现他内心充满了对家人的愧疚之情和罪犯身份的自卑感,随之一次次重新调整教育改造策略,争取消除其心中症结。渐渐地,陈某的改造表现变得积极主动,虽然依旧沉默,但眼神里多了几分对新生的渴望。
“他们没有放弃我,我也不能放弃”
2024年8月,陈某的陈旧性肺结核复发,咳血、高烧接踵而至,民警立即将其送至社会医院进一步治疗。在医院治疗期间,生理的病痛叠加心理的绝望,让陈某一度心生悲观,甚至产生拒绝治疗的想法。
为让陈某能够安心治疗,重拾新生希望,监区民警根据陈某的情况,制定“医疗救治+亲情帮教+心理重建”干预救治方案。通过协调专家会诊,依法保障其健康权,同时强化心理干预,及时告知陈某家属其病情情况。鉴于其家属无法第一时间到场,民警引导他们录制一段鼓励视频,“全家人都在等你回来。”视频中,家属红着眼眶,告知其要坚定“生”的信念,陈某看到视频的第一秒,便开始哽咽,民警借此机会引导其调整心态,乐观应对病情。
民警还积极与陈某女儿取得联系,希望她能够一同前来医院进行亲情帮教,“你父亲其实最想见的就是你,因为他总觉得因自己的过错而让你承担了太多的生活压力。”在民警的引导开解下,陈某女儿也了解到父亲长年的付出,并前来医院看望父亲。
此后,治疗期间,陈某心态发生积极变化,每日主动服药、积极配合医院治疗,并主动告知民警:“我一定好好配合治疗,争取早日康复,才有机会挽救曾经犯下的过错。”经过手术治疗,三周后,陈某的肺部病情明显好转。出院那天,他红着眼眶对民警说:“你们救了我两次,一次是命,一次是心。”
“锦旗背后的千钧承诺”
出院归监时,民警发现他眼里多了从未有过的光亮。如今的陈某,每天清晨主动整理监舍,积极完成改造任务;主动申请加入“现身说法”宣讲团,用亲身经历警示他人;更让民警欣慰的是,他每月定期给家人写“改造汇报信”,字里行间充满了对未来的美好期望。“以前觉得坐牢是惩罚,现在明白是拯救。”在最近的思想汇报中,他这样写道。
2025年3月,陈某家属跨越数百公里送来锦旗,锦旗上的金色大字“警怀慈念驱危难,命转乾坤谢义贤;警德仁心护生命,狱爱无疆铸善举”格外醒目。
从“要我改”到“我要改”,陈某的蜕变印证了监狱教育改造工作的深层价值:法律惩戒罪恶,而教育感化唤醒灵魂。在这条救赎之路上,监狱民警用专业与人文关怀搭建桥梁,让许许多多像“陈某”一样的罪犯明白:人生或许会偏离航向,但只要心中有光,归途终将抵达彼岸。
来源 | 洛江监狱
作者 | 赖增荣 林明强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