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春时节,万物复苏,向寂静的心土,播撒一粒爱的种子,就带去了一束希望。
罪犯朱某因犯集资诈骗罪被判有期徒刑9年,事发后,妻子不辞而别,家里只剩下身体残疾的老母亲和9岁的孩子。入监初期,家庭的困难让朱某放心不下,常常感到焦虑,独自发呆,民警与他谈话,他也总是含糊带过,不愿意透露内心想法。因为性格原因,他常常与他人发生争执,对民警的教育也听不进。有时,民警找他谈话,他甚至认为是民警在难为他。
坚冰消融
朱某的改造表现不佳,与他人相处也并不融洽,为解决朱某思想上的“不稳定因素”,民警将其列为重点观察对象。“小孩子都喜欢这把式,亲情会见的时候,他们看到你的表演,肯定会很欣慰。”为引导朱某认罪悔罪、积极改造,民警鼓励朱某参加兴趣小组活动,循循善诱与朱某谈话:“现在监区组建了鱼灯戏兴趣小组,还会找老师进监教学,抓住机会,学完表演给孩子看。”
“林警官,那我试试看?”民警以“非遗文化”进监区为突破点,终于让朱某踏出了第一步,改造生活有了起色。随着一次次的排练和学习,朱某在鱼灯戏中感受到久违的成就感。他迫不及待地向家人分享改造近况,“儿子啊,爸爸最近学习了鱼灯戏,舞得可好了……”朱某满心欢喜地通过亲情电话和儿子聊着天,但孩子一直沉默不语,随后传来了哭泣声。看到朱某打完亲情电话后心事重重,民警敏锐地感知到了这个重要的改造契机,决定开展一次实地走访。
希望重现
阳春三月,由建阳监狱民警和民盟建阳区委会盟员组成的“红苹果公益”志愿者服务队,驱车前往朱某家中进行走访。
在村干部的陪同下,志愿者们见到了朱某儿子。黝黑的脸庞、怯懦的眼神,是他给民警们留下最深刻的印象。随着民警和他的交谈逐渐深入,孩子慢慢打开了话匣子。“爸爸学会了缝纫技术,今年过年还参加了鱼灯戏演出,等爸爸回去了表演给你看好不好?”孩子看了朱某录制的视频后,沉默了下来,抬起头,双眼泛红问道:“警察叔叔,我可以给我爸爸录一个视频吗?”“当然可以。”民警周兴回答道。
监内,当朱某看到视频里的儿子向自己讲述生活、学习状况,以及对爸爸的思念时,瞬间泪流满面。此次走访过后,朱某变化很大,日常改造中认真了不少,“我现在深刻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也坚定了今后的改造目标——我要努力学习技艺,积极改造,争取早日出狱,陪伴家人。”
来源 | 建阳监狱
作者 | 林鹭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