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1月,闽北武夷山深处,第一批监狱民警在第一任场长曹星的带领下,背着行囊,在杂草丛生的荒地上安营扎寨。没有住房,就用茅草搭棚;缺乏工具,便自制打造,他们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艰苦创业,在一代又一代监狱民警们的共同努力下,硬是用铁肩和双手开垦出上万亩土地,成就了今天的武夷山监狱。
开疆拓土:拓荒岁月的精神密码
老民警杨明经常与新民警说起监狱往事,“当年开山辟路时,大家每天天不亮就出发,夜晚借着月光收工。大家用锄挖、肩挑、手抬的方式,开启了创业之路,肩膀磨破了,双手起泡了,但没人喊过苦。”这种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成为镌刻在武夷山监狱民警基因里的精神密码。
在拓荒年代,监狱民警不仅要承担监管改造任务,还要参与生产劳动。大家在荒地上种植水稻、开垦茶园,实现了粮食自给自足,为监狱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正是这种艰苦奋斗的精神,支撑着武夷山监狱在岁月变迁中不断发展壮大。
薪火相传:精神血脉的时代延续
72年来,“吃苦耐劳、艰苦创业、忠于职守、甘于奉献”的优良传统,在一代又一代监狱民警中接力传承。新时代的监狱民警,虽然工作条件得到极大改善,但精神品格始终如一。
“老一代民警用生命诠释了什么是坚守,我们更要把这份精神传承下去。”新民警们纷纷表示。新时期,武夷山监狱建立了“传帮带”制度,组织新老民警结对帮扶模式,通过讲述监狱历史、分享工作经验,让年轻民警深刻理解这份职业的责任与使命。
如今的武夷山监狱,已发展成为设施完善、管理规范的现代化监狱。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民警们始终坚守在教育改造罪犯的第一线。他们创新教育方式,开展技能培训、心理辅导、文化教育等教育改造活动,帮助罪犯重塑人生,顺利回归社会。
春风化雨:教育改造的生动实践
“改造一名罪犯,就是挽救一个家庭,还能有效推动社会的稳定。”这是武夷山监狱民警始终秉持的工作理念。多年来,他们坚持以文化人、以德育人,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教育改造方法。
在教育改造方面,监狱充分利用武夷山丰富的茶文化资源,开设茶艺培训课程,让罪犯在学习茶艺的过程中修身养性。同时,组织开展书法、绘画、音乐等文化活动,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在技能培训方面,监狱与当地企业合作,开设茶叶制作等职业技能培训班,帮助罪犯掌握一技之长。近年来,已有数百名罪犯通过培训获得职业资格证书,为刑满释放后的就业打下基础。
心理矫治是教育改造的重要环节。监狱建立了专业的心理咨询室,配备专职心理咨询师,为罪犯提供心理疏导和干预。通过个体咨询、团体辅导等方式,帮助他们化解心理问题,重塑健康人格。
砥砺前行:迈向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武夷山监狱正以更高标准、更严要求,有序推进监狱工作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武夷山监狱持续加强智慧监狱建设,逐步实现了监管工作的智能化、精细化。在队伍建设方面,监狱坚持政治建警、素质强警,通过开展岗位练兵、业务培训等活动,不断提升民警的专业素养和履职能力。同时,注重从优待警,落实各项惠警政策,营造干事创业的良好环境。
接下来,武夷山监狱将继续秉承监狱优良传统,坚持以改造人为宗旨,不断创新工作方法,提高教育改造质量,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建设平安福建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72年风雨兼程,72年砥砺前行
武夷山监狱的发展历程
是一部艰苦奋斗的创业史
也是一部忠诚担当的奉献史
一代代监狱民警用青春和热血
在闽北大地谱写了
一曲曲感人至深的奉献之歌
铸就了一座不朽的精神丰碑
来源 | 武夷山监狱
作者 | 陈平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