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法院的调解室里,当42950元赔偿款的转账记录显示“交易成功”的瞬间,罪犯唐某紧绷的神经终于松弛下来。这串数字背后,是一场历时6个月、跨越三地的司法和解“攻坚战”,更是女子监狱创新开展“蓝风铃”恢复性司法活动的生动实践。
附带赔偿如巨石压胸
无期徒刑的判决如重锤砸裂了唐某的人生轨迹,而附带民事赔偿的重担更如巨石般压在她的心头。
“我入狱服刑后,家里的重担全落在父母身上。他们年近花甲,仍要一边打零工,一边替我抚养孩子。我的犯罪行为让两个家庭都陷入了无尽痛苦。”每次拨打亲情电话,听到父母被生活压得沙哑的嗓音,唐某总会忍不住用指甲掐紧掌心。
她抗拒学习,常因琐事与其他罪犯争吵,甚至深夜躲在被子里啜泣。内心的焦虑让她反复念叨:“赔偿还不上,减刑没希望,活着有什么意义?死了就一了百了。”
认罪悔罪需付诸行动
为挽救唐某,民警多次对她开展心理疏导和个别谈话。尽管暂时缓解了情绪,但她的心结始终未能彻底解开。在民警引导下,唐某尝试给被害者家属写致歉信:“我不知道如何请求您的原谅,但还是鼓足勇气写下这封信,表达我万分的愧疚……”然而,多封信件寄出后均未获回应。
结合“讲信修睦荷合塑新”专题教育,监狱开设“荷合”讲堂,普及恢复性司法理念。“是否真心悔罪,不能只靠嘴上说,更要靠实际行动赎罪。”民警的话点醒了唐某——唯有主动履赔,才能弥补对被害者家庭的伤害,完成自我救赎、修复社会关系。
破制度壁垒添改造希望
当唐某家属前往原审法院执行局缴纳赔偿款时,却被告知“无法办理”。原来,因被害者家属未申请执行,法院执行系统无立案信息,赔偿款无处缴纳。民警向法院说明情况后,原审法院特事特办开通“绿色通道”。
但被害者家属仍心存疑虑:“赔了钱,她是不是就能减刑出狱?”为消除误解,女子监狱联合原审法院执行局、属地司法所工作人员,向被害者家属开展普法工作,“减刑不仅和财产刑判项履赔情况有关,更要看罪犯在刑罚执行期间是否遵守监规纪律、有无悔改表现、积极接受改造等情况”。民警不仅展示了唐某的狱内改造记录、录制的认罪悔罪视频,还邀请心理咨询师为被害者家属进行创伤疗愈……
“谢谢你们给我赎罪的机会”
“是否原谅你,要看你往后的表现。在监狱里一定要好好改造……”在民警的持续沟通下,被害者家庭逐渐放下戒备,同意接受赔偿。为简化领取流程,监狱与法院反复协调,最终明确了具体细则。
6个月后,在法院的调解室里,当42950元赔偿款的转账记录显示“交易成功”,这场司法和解“攻坚战”终于落下了帷幕。
这场“蓝风铃”恢复性司法活动,不仅抚慰了被害者家属的心灵,更让施害者获得了灵魂的救赎。未来,监狱将继续探索教育矫治新路径,以更多实践续写“救赎与和解”的新生故事。
来源 | 女子监狱
作者 | 杨彩凤 邱晴 黄丽青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