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喧嚣的尘世里,不少心灵深陷迷雾,有人沉迷于低俗视频的感官刺激,在虚幻中麻痹现实之痛;有人眼中只倒映着金钱的冰冷光芒,贪婪如无底深渊,最终吞噬了良知与底线;更有人痴迷于暴力带来的扭曲快感,或在毒品与赌博的迷幻旋涡中,将灵魂彻底典当。
当他们带着浑浊的眼神和麻木的意识来到监狱这个特殊的世界里,一场无声的“爱眼”行动悄然进行。监狱人民警察通过春风化雨般的教育改造,引导罪犯“睁开”被蒙蔽的心灵之眼,去看见、去拥抱人间清朗。
拨开低俗迷雾:传统文化点亮道德明灯
罪犯李某曾是典型的“手机囚徒”,低俗画面像无形绳索,将他的目光死死捆在屏幕上。精神萎靡、生活消极的他,内心早已沦为荒漠。
改变始于监狱开设的传统文化课堂。王警官讲述的《离骚》里“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忠贞,《论语》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自省,《典籍里的中国》先贤困厄中的坚守,如甘霖滋润着他干涸的心田。
“以前觉得那些低俗视频刺激过瘾,现在才明白,那是‘精神鸦片’。”李某在讨论中红了眼眶,“听警官讲‘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才知道守住底线,心里才踏实。”传统文化的清泉,正涤荡着他灵魂的污浊。
穿透金钱幻象:个别谈话重塑价值坐标
对赵某而言,金钱曾是人生唯一标尺。入狱初期,他仍以“能捞钱”为荣,把踏实改造视作“没本事”。“没钱没尊严,出去也被人瞧不起。”这是他常挂在嘴边的真理。
民警小饶敏锐地捕捉到他的价值偏差。谈话中,他先共情:“我理解你过去对‘人上人’的渴望。”建立信任后,又引导思考:“真正的尊严,是劳动岗位上的全能手,是用技艺自食其力,是流汗挣来的踏实,这比骗来的钱珍贵得多。”
一次次灵魂叩问如重锤,敲碎了赵某固守的金钱幻象。他开始沉心改造,第一次体会到不同于金钱的满足感。在思想汇报里,他写道:“饶警官的话像把钥匙,打开了我锈死的脑子。现在懂了,没良心、没本事才是真废物。靠双手挣干净钱,睡得安稳,家人也放心。”
驱散暴力阴霾:心理辅导重建情感联结
暴力曾是孙某与世界对话的唯一“语言”。破碎家庭中成长的他,内心装满不安全感与愤怒,信奉“拳头就是硬道理”。入狱后,他常因琐事与人冲突,成了“刺头”。
矫治中心李警官用专业介入——沙盘游戏里,倒塌的房屋、断裂的桥梁、互斗的猛兽,无声诉说着他内心的创伤;“房树人”绘画测验,更印证了他对亲情的深层渴望。认知行为疗法中,李警官帮他识别“被看不起就要打到服”的错误思维,教他情绪管理技巧。
一次团体辅导,当组员分享幼年被父亲暴打的痛苦时,孙某竟红了眼眶:“我也是这么过来的,但现在我成了自己最恨的那种人。”坚冰开始融化。李警官鼓励他尝试“观察—感受—需要—请求”的非暴力沟通。渐渐地,他学会控制脾气,开始给年迈母亲写信,笨拙表达关心——阳光正透过心灵之窗,照亮他重建情感联结的希望。
高墙内,这场关乎灵魂的“爱眼”行动仍在继续:传统文化涤荡低俗污浊,个别谈话打开金钱心锁,心理辅导驱散暴力阴霾。当迷途者学会用“心”去看,目光所及便不再是深渊与歧路。
他们开始看见:劳动的汗水如何浇灌尊严,家人的期盼重逾千斤,社会的宽容藏着怎样的期许。这新生的目光,是对正确“三观”的坚定凝视,更是对回归社会、重新做人的深情眺望。高墙内最深沉的“爱眼”行动——它擦亮的是通往救赎、光明与崭新人生的心灵门户。
来源 | 漳州监狱
作者 | 朱志阳 康志强 王应良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