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翔安监狱、武夷山监狱持续创新教育模式,为迷途者点亮回归之路,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贡献力量。
亲情为钥 启改造之门
以情感互动为纽带,以责任教育为核心,近日,翔安监狱举办亲情帮教活动,引导罪犯在思念与愧疚中反思过往,坚定向善决心。
“爸,儿子在这里决心重新做人”“妞妞,爸爸决不食言,争取早日赶上下次家长会”……在“心意工坊”手工制作区,数十名罪犯专注制作着贺卡与相框。他们粗糙的手指细心地折叠彩纸,写下满载思念的书信,民警在旁轻声引导:“把说不出口的歉意写下来,把对未来的计划告诉家人。”
“爸爸,我学会骑自行车啦!等你回来看我!”“家里都好,你安心改造……”当听筒传来孩子清脆的话音、老父亲哽咽的叮嘱,不少罪犯瞬间红了眼眶,思念如潮水般涌来。罪犯王某紧握话筒的手微微抖:“闺女背诗给我听,说‘爸爸是我的英雄’,我心中却满是愧疚:只有真正改好了,才能当得起她叫这声爸爸!”电话两端,泪水与承诺交织成最深的忏悔与最真的期盼。
亲情是穿透高墙的温暖灯塔,责任是摆渡新生的坚固舟楫。本次主题教育活动,引导罪犯将对亲人的思念化为改造的动力,努力走向新生彼岸。此外,为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造内涵、提升改造质量成效,翔安监狱“罪犯积极改造委员会”于近日正式运行。“积改会”是在管教民警全程指导、严格监督下,由改造表现积极、认罪服法态度诚恳、具备乐于助人条件的服刑罪犯组成的辅助性组织,将进一步激发罪犯的改造积极性,培养责任意识和集体观念,为他们铺设一条更具参与感、责任感的改造新路径。
以实践为基 渡新生之河
在监狱教育改造体系中,暴力型罪犯的转化工作犹如攻坚“硬骨头”,其改造成效关乎监管安全稳定与改造成效。武夷山监狱立足实践,为暴力型罪犯铺就重塑人生的新路径。
以“模拟法庭”为载体,打造沉浸式法治课堂。通过选取罪犯真实犯罪案例,组织暴力型罪犯分别扮演不同角色,将晦涩的法律条文转化为直观的司法实践场景。模拟庭审结束后,民警则进一步结合案例进行深度法律剖析,让罪犯深刻认识犯罪行为的法律后果。
搭建心理健康“防护网”,开展“逆风新生”主题教育。通过心理知识讲座、团体辅导、一对一心理咨询等方式,鼓励罪犯直面内心创伤,分享反思感悟,在交流中完成自我认知与接纳。同时,建立心理档案,实施动态跟踪干预,帮助罪犯掌握心理调适方法,提升心理韧性,为回归社会奠定心理基础。
打破传统说教模式,使教育改造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探索”。通过法治知识竞赛、传统文化趣味问答、手工制作、艺术创作等活动,帮助罪犯培养耐心与专注力,释放负面情绪。此外,通过经典诵读、文化研讨等形式,将“修身齐家”“知行合一”等传统道德理念融入教育,引导罪犯树立正确的“三观”。
来源 | 武夷山监狱 翔安监狱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