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铁拳即正义”到向阳新生:一个暴力囚徒的认知“革命”
来源:福建省监狱管理局 时间:2025-07-10 10:37

  “以前我以为只有拳头才能让我有安全感,但现在才知道,真正的强大是直面自己的过错。”谁能想到这个曾经让整个监区头疼的“刺头”会发出这样的真诚忏悔。罪犯安某,2022年因犯故意伤害罪被判处有期徒刑5年。入狱初期不仅不悔过,还扬言“关一辈子也绝不低头”。而如今他真诚忏悔,背后藏着一支特殊队伍的不懈努力。

  闽西监狱“先锋矫治队”将前沿心理矫治技术引入高墙,用内观疗法与认知行为治疗(CBT),在高墙内搭起一座通向新生的桥梁。安某的故事,正是这场实践最生动的注脚。

从家庭缺爱到铁窗囹圄

  罪犯安某,自幼缺乏家庭关爱,性格孤僻偏执,习惯用暴力解决问题,导致与亲友疏离,工作碰壁,内心充满怨恨,思想和行为变得愈发极端。一次,安某因感情纠纷与被害人相互殴打,造成对方残疾,也让自己锒铛入狱。入狱后,安某依旧觉得是对方挑衅在先,拒不悔罪认罪,对监规纪律更是视若无睹,屡屡违纪,成为矫治工作中的难题。为此,监区成立矫治攻坚小组,通过翻看卷宗、与亲属沟通,全面了解他的成长经历、家庭状况、犯罪背景,量身定制矫治计划。

一本小说叩开封闭的心门

  为了更好地引导安某转变思想、正视过去,民警在日常管理中主动走近他,用真诚的沟通打开他的心扉。

  一天午后,民警把安某叫到谈话室,从安某的兴趣爱好入手,以一本《特种岁月》打开了话匣子。“我猜你小时候的梦想是当个兵?”安某沉默了一会,“是想当兵,保护家人……但他们从来不管我,我只能靠自己。”民警顺势引导,“其实你还有机会去实现曾经的梦想,虽然穿不上军装,但你可以做一个有担当、有责任感的人。关键是你得先学会面对自己的过去。”这番话让安某陷入了沉思。他第一次开始认真思考:我到底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与此同时,民警也积极联系安某的家属,多次与其父母和哥哥沟通,鼓励他们给予亲情支持。起初,家人对安某失望透顶,不愿多谈。但在民警耐心劝导下,特别是听到安某诉说小时候梦想的录音,他们想起安某小时候懂事的模样,逐渐敞开心扉,写来了第一封家书。看着亲人字里行间的牵挂,安某第一次流下了悔恨的泪水。他开始意识到,原来自己并不是被世界抛弃的人,而是曾亲手将爱推开。

暴力囚徒的思想涅槃

  监区民警深知常规说教难以驳斥安某那套根深蒂固的“暴力逻辑”——“不动手就是怂包,拳头才是硬道理”。因此,民警引入认知行为疗法,决心从根源上瓦解这扭曲的思维模式。

  民警化身“认知侦探”,在一次深度的谈话中引导安某复盘其伤人场景,当安某再次强调是“是他看不起我,我才动手”时,民警敏锐追问:“在那刻,脑袋是不是闪过‘敢笑我,必须揍他’的念头?”安某沉默片刻,低声道:“是,我觉得他在嘲笑我,不动手就是认栽。”这坦诚的瞬间,首次让“受辱即宣战”的暴力核心思维暴露在理性审视下。

  为了改正他,民警设计了“行为实验”,鼓励安某在监区日常小摩擦中,尝试用民警教的“说感受,提请求”的方式沟通代替挥拳。一次,当安某因琐事与他人争执,他强压怒火,生涩地表达不满。意外的是,对方竟然道歉了。“这次没动手,问题解决了吗?心里是什么感受?”民警询问道。安某眼神复杂,带着一丝难以置信,“解决了,原来好好说话,也管用!”这微小的成功,像一道裂缝,动摇了他坚信多年的“暴力法则”根基。他不再将所有过错推给外界,开始直面暴力毁灭性后果,对怒火的察觉与控制悄然提升,还学会了用语言沟通、寻求帮助,自觉遵守监规纪律,积极配合改造。

  近日,在一次教育日分享会上,安某走上讲台,“以前我的脑子被‘必须打回去’的思想焊死,觉得只有拳头才能撑起尊严。是民警用真心和耐心帮我拆掉这些有毒的想法,让我看到暴力是条不归路。还有家人的爱让我明白了责任与担当,出去之后,我要做个堂堂正正的人。”

  每一个迷失的灵魂,都有可能在关爱和引导下找到重生的地方。

来源 | 闽西监狱

作者 | 章利鑫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