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泉州监狱组织民警走进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泉州提线木偶戏传承人黄清辉大师工作室,近距离感受非遗魅力,深刻体悟精益求精的匠人精神与监狱管理、教育改造工作相融相促的契合点。
沉浸非遗 触摸匠心
踏入黄清辉木偶工作室,金丝楠木的清香与沉淀数百年的艺术气息扑面而来。“从选材到成型,至少三十六道工序,道道考究,不容丝毫懈怠。”黄老师边示范木雕边讲解,每一刀都凝聚着对完美的极致追求,这份数十年如一日的专注令在场民警肃然起敬。
灯影流转,经典剧目《小沙弥下山》精彩上演。非遗传承人、青年演员黄江毅向民警阐释:“三十根丝线,牵动木偶的喜怒哀乐,也牵动着演员的全神贯注。每一根线都必须恰到好处,才能赋予木偶‘生命’。”这“人偶合一”的境界,正是匠人精神在舞台上的极致体现。
体悟真谛 心融高墙
在体验区,青年民警小邱的尝试让他真切体会到“知易行难”。手中的木偶本应轻盈起舞,却在丝线缠绕中显得笨拙僵硬,汗水很快浸湿了他的警服后背。“控线如治监,失之毫厘,谬以千里。”他感慨道,“黄老师能同时精准操控三十根线,这份‘指间功夫’背后是日复一日的苦练和毫不动摇的专注,这正是我们监管工作中最需要的‘匠心’。”民警老陈也感叹道:“民警在管理、教育罪犯的过程中,同样需要‘匠人’般的功夫。既要像雕刻师那样,深入细致地了解每个个体的‘纹理’与症结,精准施策;又要如提线者一般,掌握好宽严相济、张弛有度的尺度与节奏,确保改造方向不偏航。”
剧目戛然而止,民警们带着对匠人精神的深刻感悟和对非遗技艺助力改造的坚定信心返回岗位。正如黄江毅所言:“非遗传承需要‘千人换千人’的接力。”而泉州监狱的民警们,正以执法者的“匠心”,在特殊战场上,接续这份赋予“新生”灵魂与希望的传承。
来源 | 泉州监狱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