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在高墙 | “柴头仔戏”演绎人间冷暖
来源:福建省监狱管理局 时间:2025-07-28 09:21

  汉唐韵味的布景、忽明忽暗的灯光、色彩斑斓的戏服,在莆仙戏悠扬的曲调中,丝线律动,木偶生动演绎着一幕幕悲欢离合。

  莆田木偶戏,俗称“柴头仔戏”,源于汉、盛于唐,是中国古老的提线木偶剧种之一。为让罪犯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在潜移默化中涵养心性,激发其改造动力,今年年初,莆田监狱邀请莆田大剧院进监开办“育新木偶传习班”。

根蒂在手 一线不乱

  “‘柴头仔’由8~16条丝线进行操控,木偶戏老师通过手中丝线的提拉转动来演绎人间百态。举手抬足,全凭线头在手,有序掌控。虽变化万千却有条不紊。”老师的话让罪犯胡某想到自己的从前,像断线风筝一样,为了追求所谓的自由,随心所欲,最终因偷越国境、诈骗罪而锒铛入狱。

  一次又一次的练习,让胡某体会到演好木偶戏的不易,做成一件事的不易,改变了他对人生的认知,“在余下的2年多刑期里,我要彻底改变自己,脚踏实地,一定能走出一片新天地。”如今,在民警的指导下,胡某正积极编排普法主题的木偶剧,在神形兼备的“人偶合一”中,重塑自己的未来。

卷舒自由 行止在我

  重刑犯许某因故意杀人罪被判无期徒刑,入狱后怨天尤人、脾气暴躁。一次观看木偶戏表演后,丝线律动中被注入活力、赋予生机的一尊尊木偶,深深吸引了他。

  随着学习的深入,木偶在他的操纵下活灵活现,这有效舒缓了他的负面情绪,让他变得更加专注。“戏如人生,一条条的丝线,就好像法律的红线和道德的底线,有序律动则精彩多样,越界腾挪则寸步难行。”潜心学习的他,已能灵活运用技巧,结合对故事的理解,将内心的体会融入,表演出故事中的人间冷暖。

  妈祖、木雕、莆仙戏、拓片、木偶,一项项地域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莆田监狱传承着,以艺矫习、以文育人,助推教育改造提档升级。

来源 | 莆田监狱

作者 | 蔡洪祖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