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漳州监狱刑释人员庄某的人生跌入谷底、几乎放弃自我的时刻,是监狱民警手中那把“内务标准化”的“尺子”,为他丈量出一条意想不到的新生之路。
内心的“乱局”
2022年1月,这个曾经在乡镇经营小工厂的“庄老板”,怎么也没想到,自己会因为随意堆放、填埋铝渣灰触犯法律。入监初期,他总对着铁窗发呆,床单皱成“腌菜团”,牙杯歪在水池边,肥皂盒里积着黑垢。
“他不是故意对抗,是真的‘无所谓’。”管教民警观察了半个月后得出结论。庄某的内务问题,本质上是对生活失去掌控感的外化表现。
从“一条被角”开始改造
对于庄某的改造,生卫管教饶警官建议从内务卫生标准化入手,用可量化的“小目标”,帮他找回“能做好”的成就感。
方案确定后,民警把庄某的铺位定为“示范岗”,带着他“拆解”叠被子的步骤。一开始,庄某的被子不是“鼓包”就是“塌角”。为了帮他建立空间感,民警找来硬纸板,按照被子的标准尺寸裁出模板,让庄某对着模板反复练习。半个月后,庄某的被子第一次被评为“样板被”,当时的他盯着那棱角分明的“豆腐块”,轻声说:“没想到,我这搬铝渣灰的手,也能做出这么规整的东西。”
出狱后的“迷茫期”
2024年12月,庄某刑满释放。走出监狱大门时,他没有想象中的狂喜,反而被巨大的迷茫笼罩:52岁的刑释人员,能做什么?
他试着去劳务市场找零工,却因“有案底”被多个雇主婉拒;想摆个小吃摊,可启动资金和体力都不允许。“难道我这辈子就只能这样‘结束了’?”深夜,他盯着出租屋乱成一团的床铺发呆,突然想起狱内那些被自己叠得方方正正的被子——“警官说‘管好了小环境,就能管大事’,现在的人不就愁家里乱吗?”
庄某的思路逐渐清晰起来,他买了《家庭收纳100招》等书,把“内务标准化”转化为“家庭空间管理术”,把叠被子的棱角意识转化为物品收纳分类技巧,把方向统一要求转化为“物品定位”的便利逻辑……最初的几单是熟人介绍,当他把对老人有特殊意义的杂乱报纸规整有序,把年轻白领爆满的衣柜腾出空间,好口碑渐渐传开,业务量也多了起来。今年春节,他在朋友圈发出感慨:以前搬铝渣灰,现在整理别人家的幸福——这双手,终于干净了。
改造不是“修理问题”,而是“唤醒可能”。当民警用“内务标准化”这把“小尺子”,帮庄某重新丈量生活的秩序,在“被需要”的温暖中,完成最动人的转身。
来源 | 漳州监狱
作者 | 朱志阳 王应良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