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年前,他是学生口中“有温度的曾老师”。站在政治课堂的讲台上,面对的是学生求知的双眼。如今,这份初心在莆田监狱这处特殊“讲台”上,绽放出更厚重的力量。
整理台账时,以教师的细致梳理罪犯信息;与罪犯谈话时,用“班主任”般的耐心化解心理疙瘩。曾剑鸿将师者初心融入管教工作,以师者之智改造,以师者之责守安全。
从校园不放弃“调皮生”,到监狱面对“无药可救”的罪犯,曾剑鸿始终坚信“找对方法就能改变”。邹某父亲酗酒家暴,母亲半身瘫痪,因童年创伤造成的心理问题,让他一直对抗改造。曾剑鸿翻遍其档案卷宗,发现邹某心底藏着对母亲的牵挂——“孝”成了打开心防的钥匙。
依托监狱亲情帮教机制以及监区“孝”文化改造品牌,监区安排其母参加亲情会见活动。隔着玻璃见到坐在轮椅上的母亲,邹某某伸出手想要触摸那张憔悴的脸。听着母亲的劝导和家长里短的话语,他明白改造是弥补亏欠的途径。
“孝”文化是改造催化剂,亲情帮教是责任唤醒桥。事后,监狱据此为原型翻拍微电影《疗伤》。
近年来,曾剑鸿始终坚持摸索创新教育改造理念,将自己的经验整理成“方法论”:谈话前“备课”,摸清罪犯家庭、犯罪原因、心理动态;谈话时“少说教、多倾听”,拉家常消抵触。因个别教育突出,他获评监狱“个别教育能手”,同时,在他带动下,监区14名年轻民警快速成长,“育人”薪火在监管一线传递。
来源 | 莆田监狱
作者 | 陈禹熙 林曦斐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