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杯清茶,如何成为高墙内的心理健康密码?
来源:福建省监狱管理局 时间:2025-09-30 11:05

  一面波翻浪涌,一面群山起伏,水系纵横的福建,孕育了数以千计的茶树品种。从东晋时期摩崖石刻上的“莲花茶襟”,到宋代《大观茶论》中赞誉的“擅瓯闽之秀气”,福建茶承载着深厚的历史与文化底蕴。

  千载儒释道,万古山水茶。福建监狱立足本土特色,通过融合茶文化的深层哲学与心理健康教育,持续推进罪犯教育改造品牌建设,助力罪犯再社会化、降低再犯罪风险,实现从行为约束到心灵觉醒的深层转化。

茶道静心:茗香涤虑,正念新生

  武夷山作为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地,拥有深厚的茶文化底蕴。福建省监狱管理局充分挖掘武夷山监狱驻地文化与自然资源优势,打造“茶和狱园”教育改造项目,并从茶道精神中提炼出包含和谐、净心、坚韧、勤俭等内容的“茶之九德”,将其与朱子文化的“明理”、非遗文化的“养性”相结合,构建起“心理干预+文化浸润+社会融入”多维立体心理教育体系。

  净手、取茗、赏茶、投茶、品茶……一堂入监教育课堂上,民警通过演示武夷岩茶十八道茶艺,引导新入监罪犯在茶香中感受千年文明的传承,体悟“正清和雅”的茶道内涵,“你们要树立正确的服刑意识,静心以待。”

  “新入监罪犯的心理健康水平,不仅与接受入监教育的质量密切关联,也同今后的改造成效密切关联。我们在入监教育的基础环节就要做好罪犯健康心理的养成。”针对罪犯情绪管理、压力适应等常见心理问题,在监狱茶文化展馆,民警根据新入监罪犯的心理测评数据分析情况,组织开展“一杯‘心’茶”个谈教育工作,帮助他们做好入监规划。

  此外,监狱依托“清心正念 习理养德”茶文化改造品牌,进一步优化“茶德解读”“情绪管理”等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置,打造“民警+茶艺师+心理辅导员”专业师资团队力量,确保茶文化真正转化为罪犯积极改造的内生动力,实现“茶文化+心理学”的有机统一。

茶艺矫行:非遗融教,知行合一

  近年来,武夷山监狱创新“团辅+文体”模式,以“正清和雅 茶焕新生”主题茶文化艺术节活动为载体,将心理团体辅导与非遗技艺传承相结合。一场场汇演、一次次排练,民警将“茶之九德”中的“净心、修身、知时”融入日常,让参训罪犯在潜移默化中接受行为矫正与情感教育。

  在开展武夷岩茶(大红袍)非遗制作技艺传承的基础上,监狱推出闽派古琴、民间剪纸、太极、舞狮、舞龙、鱼龙戏等一系列非遗文化传承技艺培训。配套建设茶文化展馆、朱子学堂、非遗传习所等一批特色教学功能场所,邀请技艺传承人、专家教授进监开展茶文化大讲堂、“朱子与茶”文化艺术节、茶歌舞比赛等文体活动,打造沉浸式文化矫治环境,助力罪犯陶冶情操,涵养心性。

茶话融情:枫桥茶暖,怨解心和

  以“狱内枫桥·大红袍茶话坊”为平台,武夷山监狱将武夷茶文化“正清和雅”哲学思想与新时代“枫桥经验”深度融合,通过构建监狱、监区、分监区三级罪犯矛盾纠纷调解网络,让“茶之九德”中的“和谐、平静、谦敬、守己”化作重塑灵魂的精神养分,夯实“清心正念”的心理健康根基。

  走进茶话坊调解室内,大红袍茶香四溢,民警正将青瓷茶盏轻推至两名罪犯面前,将茶道“平和沟通”理念转化为调解方法:以“奉茶”的躬身礼仪弱化对抗姿态,用“分茶”的均匀分配象征公平公正,借“品茶”的慢节奏引导双方冷静思考。茶话坊作为罪犯矛盾调解化解的特殊场所,见证了无数矛盾化解的瞬间,“茶汤未凉事已了”成为民警调解工作的生动写照。

  及时化解矛盾纠纷,是“狱内枫桥·大红袍茶话坊”的首要任务。针对存在潜在争端情绪的罪犯,民警以循循善诱的教导,伴随沁人心脾的茶香,引导罪犯舒缓焦躁情绪、真诚对话沟通,在以茶论理的过程中逐渐释怀,消除矛盾,握手言和。

  自“狱内枫桥·大红袍茶话坊”成立以来,各监区通过用好茶话坊,建立“茶”与“理”的纽带,进一步强化罪犯明理重理、遵规服管的思想认识,让其在实践中循序渐进地掌握有效沟通技巧与情绪调控方法,培育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良好心态,为回归社会奠定心理基础。

  日前,由福建省司法警察训练总队与武夷山监狱联合申报的《武夷茶文化在服刑人员心理矫正中的实践探索》课题,入选国家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防治中心传统文化与心理健康课题名单。该课题旨在整合武夷茶文化“正清和雅”哲学思想与现代心理学理论,构建“文化浸润—技能培育—心理矫正—社会融入”四位一体的本土化矫正理论模型,形成可复制的文化矫正规范体系,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能罪犯心理矫治提供“福建样本”。

来源 | 福建法治报 武夷山监狱 训练总队

作者 | 陈晓蓉 陈平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