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未管所引进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心理学院等高校资源,成立悬钟山书画社、建军剪纸工作室、青葵心理健康中心、润青禾法务工作室。通过法治宣讲、技能培训、心理干预、就业推介会等举措,创新推行“教育、矫治、帮扶、拯救”一体化模式,帮助未成年犯重塑人生观、价值观,掌握生存技能,顺利回归社会。
敲响
预防犯罪的“警示钟”
“如果当初有人告诉我这些,我绝不会走上犯罪道路。”16岁的阿杰(化名)曾因参与校园欺凌致人重伤被判刑,如今成为未管所“现身说法”主要成员,站在法治教育宣讲台上讲述犯罪带来的后果。
近年来,未管所充分发挥“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作用,成立民警“法治讲师团”,走进校园、社团、机关,举办法治教育讲座100余场次,开展“忏悔与警示”现身说法宣讲活动20余场。此外,还定期举办“家属规劝会”,通过亲情帮教强化矫治效果。
掌握
自食其力的“技术活”
“出去后我想开个工作室,靠手艺吃饭。”在习艺教室,未成年犯许某正专注学习脱胎漆器制作。2023年起,依托悬钟山书画社、建军剪纸工作室,未管所开设脱胎漆器、书画、剪纸技艺等职业技能培训班,并与脱胎漆器行业协会、职业院校合作颁发认证证书,这些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将成为他们回归社会后的“敲门砖”。
打开
封闭心灵的“希望门”
据统计,80%以上的未成年犯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为此,未管所心理矫治中心建立“一人一策”心理档案,引进福师大心理学院专业力量,开展心理团辅和心理矫治工作。
17岁的小艺(化名)因家庭变故走向犯罪,入狱后一蹶不振。通过沙盘治疗、趣味活动、团体辅导等治疗方式,如今,他已能坦然面对过去,并立志未来学习心理学帮助他人。
铺就
回归社会的“新生路”
“我以为这辈子完了,没想到还能有企业愿意接纳我。”17岁的小林(化名)参加了面点制作技能培训后,获得了职业资格证书。在未管所举办的临刑释人员就业推介会上,一家副食品企业看中了他的技能,当场与他签订用工协议。
就业推介会不仅是一次就业机会,更是这些迷途少年重启人生的关键一步。近年来,未管所广泛开展临刑释人员就业推介会,为他们顺利就业奠定坚实基础。
来源 | 未管所
作者 | 张善满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