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罪犯教育改造工作中,“法律认知模糊、家庭纠纷扰心、回归底线不牢”是基层监狱常遇到的堵点。莆田监狱联合民盟莆田市委会以“黄丝带”法律援助为抓手,推出三大务实举措,以法律为标尺,帮罪犯辨是非、正心态、筑防线。
“靶向咨询”破纠纷
“之前总觉得宅基地纠纷是弟弟的错,入狱后还憋着劲,根本没心思改造……”罪犯张某曾因家庭矛盾陷入消极状态,直到一场法律援助活动,才彻底转变态度。
9月13日,民盟莆田市委会常委林华建带领法律团队(含检察官、执业律师)进监开展“一对一”靶向咨询。针对罪犯张某的宅基地争议与赡养问题,律师既讲《土地管理法》条款,也点透“亲情大于纠纷”的道理。
这场咨询的核心不在于满足罪犯诉求,而是用法律帮罪犯厘清对错:既解决实际纠纷,更让他们明白“只有正视问题,才能踏实改造”。今年以来,双方已开展5场此类活动,多数受助罪犯放下“心头事”,改造积极性明显提升。
“观影分区”优秩序
以往法律援助现场,等待的罪犯易因焦虑躁动,既影响咨询效率,也给管理添负担。莆田监狱将咨询区设在校楼大厅,等待区挪至小礼堂,同步播放法治主题影片,让等待时间“变废为宝”——既平复情绪、规范秩序,也让罪犯在观影中潜移默化受法治熏陶。
“精准普法”筑底线
法律援助不是“一答了之”,更要为罪犯回归社会打基础。活动尾声,林华建副区长作“普法微讲座”,围绕《刑法修正案(十二)》重点条款,拆解“哪些行为会触碰红线”“出狱后如何用法律维权”。民盟盟员、检察官陈爱华发放《刑法中的红线》折页,反复强调:“这些红线既是你们入狱的教训,更是未来回归社会的‘保命线’——懂法才能守法,守法才能不重蹈覆辙。”
作为司法部与民盟中央联合的帮教项目,目前,莆田监狱正与民盟莆田市委会深化合作:一方面完善工作制度、建立长效机制,另一方面计划探索“线上咨询通道”“出狱前法治回访”等新路径,让法律援助持续为罪犯教育改造工作赋能。
来源 | 莆田监狱
作者 | 蔡洪祖 林曦斐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