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在高墙内度过漫长刑期的罪犯而言,从“罪犯”到“社会人”的转变,并非一蹴而就。这关键的“最后一公里”,既承载着新生的希望,也充满了未知和挑战。翔安监狱秉持“刑事司法最末端、社会治理最前端”的工作理念,深化落实局党委“六个抓”工作要求,聚焦临释罪犯出监教育,精准施策、大胆创新,逐步探索出一条助力临释罪犯平稳回归社会的希望之路。
定制个性回归方案,破除“迷茫”
成立出监监区,对临释罪犯实行集中关押,全面推行“一人一策”精准化回归指导。组建由民警、心理咨询师、社会志愿者构成的专业化评估小组,通过心理测试、深度谈话、技能评估、社会关系调查等方式,为临释罪犯全面“把脉问诊”。在此基础上,狱政部门为临释罪犯定制“回归社会行动计划”,聚焦刑释后就业创业规划、家庭关系修复及社会支持网络构建等方面,实行动态管理。民警定期跟踪临释罪犯计划进展,根据其思想动态、学习成效及外部环境变化及时调整优化,确保回归社会的路径始终可行、高效。

对接热门市场需求,提升“实力”
主动与人社部门、社会企业及职业技能培训机构联动,开展“订单式”培训,开设电子商务、物流配送、家政服务、中西点制作、特种设备操作等紧贴市场需求的“短平快”培训项目。积极探索“持证离监”机制,确保学员考核合格后获得国家认可的职业资格证书。通过在模拟超市营销、物流输送等工作环境,以及举办“狱内招聘会”,打通“培训-实训-就业”链条,致力实现“出监即上岗”。

涵养健康身心状态,增强“耐力”
系统实施“向阳向善”修复计划。针对罪犯在临释期常见的焦虑、自卑、社交恐惧等心理问题,聘请社会专业人士进监传授情绪管理和压力应对技巧,通过团体心理辅导、个体心理咨询、正念减压训练等多种形式,引导他们学会理性面对挫折和压力。同时,组织开展亲情电话、视频会见、家属入监座谈等活动,修复破裂情感,重建家庭纽带,激发内在改造动力。

强化尊法守法意识,厘清“边界”
推出“情景式”法治课堂,选取劳动合同纠纷、民间借贷、交通安全、电信网络诈骗防范等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典型案例,通过情景模拟、案例研讨和聘请法官、律师进监开展专题讲座等形式,解析法律知识,明确行为边界。同时,举行出监仪式,强化公民责任与道德教育,增强其对法律的敬畏和新生活的承诺,真正将法治观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打通信息资源壁垒,铺设“接驳轨”
建立信息提前对接机制,在刑满释放前,依法将临释罪犯基本情况提前通报至其户籍地或居住地司法所和安置帮教机构,确保帮教力量提前介入、精准对接。编印《回归社会服务指南》,罗列户口登记、低保申请、就业援助、法律援助等事务办理流程,提供“一站式”办事指引。积极探索“VR技术”运用,模拟交通出行、政务办理等常见生活场景,提升社会适应能力。
来源 | 翔安监狱
作者 | 伍传杰 董冬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